四川省林業廳出臺《2013年四川林業產業發展報告》,全面總結了2013年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成效、存在問題,提出了2014年四川省林業產業工作思路和重點。
《報告》稱:2013年,全省林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162”工作思路,在大力建設生態林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民生林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省林業產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良好態勢。
2013年,全省林業產業發展再上臺階,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2030.2億元,同比增長16.2%;農民人均林業收入870元,同比增長16.0%。林業產業總投入再創新高,達到237.7億元,同比增長18.0%。全年共培育林業產業基地653.8萬畝,產業基地總規模達到8837.3萬畝,其中建成現代林業產業基地1788萬畝。林產加工結構繼續調整,主要林產品加工能力總體平穩。木竹人造板產能同比增長13.0%,達1136.7萬立方米,木竹家具產能保持在3000萬件(套)以上,特色經濟林產品加工能力達225.9萬噸,竹漿造紙和板式家具產能居全國第一位。林業產業園區對區域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四大產業集群優勢初現,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開局良好,全省林業產業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穩步推進。
《報告》指出:2013年全省林業產業發展總的來說取得了新成效,但四川省林業產業仍然“大而不強”,助農增收的潛力還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是發展基礎薄弱。林地生產力低、造林良種使用率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信息技術營銷服務匱缺等因素嚴重制約了現代林業產業的發展。二是產品附加值低。林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弱,對整個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不強。三是發展機制不活。一些地方發展林業產業的改革創新意識不強,一些地方尚未找準比較優勢與區域特色,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發展效益差。
《報告》提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執行“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全省林業產業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堅持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基本取向,圍繞“162”林業工作思路,以助農增收為核心,六大產業為重點,四大集群為突破,著力深化改革、創新機制、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努力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一是培育現代林業產業基地。根據規劃,指導各地結合林業、扶貧、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和項目,大力培育木竹工業原料林、木本糧油、木本藥材、珍貴林木、特色干果、森林蔬菜等優質、高效的現代林業產業基地。以產業基地為載體,因地制宜地發展林下種植、生態養殖或生態旅游,做大林下經濟,滿足人們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二是推進林產品加工。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在資源集中和加工條件較好的地方積極引進、培育以木本油料、特色果品、中藥材、菌類為主的林產品綜合利用企業。積極鼓勵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開展初級加工和產品的商品化處理,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就業機會,讓農民從加工環節獲取更多收益。
三是創新發展機制。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經營。鼓勵產學研結合,支持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用科技入股,推動科學技術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開展“萬畝林億元錢”循環立體經營模式示范推廣,努力提升林地綜合效益。
四是強化示范帶動。整合資源和政策,加大對現代林業重點縣、林業產業園區、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使之盡快發揮效益,帶動相關區域發展。著力建立統籌協調、資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區域聯動機制,加快成都平原區林板家具產業集群、川南竹產業集群、川東北特色經濟林產業集群及川西生態旅游產業集群建設,構建全省林業經濟增長極。
五是深化林業改革。圍繞盤活林權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進一步完善集體林資產評估、林權流轉、入股經營等制度。推進國有林區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加大國有林區生態經濟模式研究、示范力度,努力拓展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空間。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積極開展林業產業市場化改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林業產業建設,增強發展活力。
六是健全服務體系。繼續加強基層林業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產業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縣、鄉(鎮)林業資源保護、科技推廣和林產品質量檢驗、認證與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積極構建集市場信息、技術推廣、生資供給、融資貸款、林產品展銷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網絡平臺,用全覆蓋的服務支撐現代林業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