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祖輩們信仰佛教,在每次做祭祀時都要念經,而抄寫經書需要用紙,在當時社會生產落后的情況下,紙又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漸漸地,勤勞、智慧的傣族祖先們發現,用構樹皮可造出,且造出的紙堅韌潔白、柔潤光滑……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至今仍保持著原生態“傣族構皮手工造紙技藝”。構皮手工造紙技藝,因取材構樹而得名,有幾百年歷史,主要由當地傣族婦女所掌握運用,堪稱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傣族祖輩們信仰佛教,在每次做祭祀時都要念經,而抄寫經書需要用紙,在當時社會生產落后的情況下,紙又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漸漸地,勤勞、智慧的傣族祖先們發現,用構樹皮可造出,且造出的紙堅韌潔白、柔潤光滑、久存不陳、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優點,寫在上面的字永不褪色,故所抄的經文,能永久保存,代代相傳,F在不但傣族用它來抄寫傣文經云南孟定民間手工造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然使用東漢時期造紙的完整工序,是迄今為止工藝傳承最為完整的手工造紙技術。
傣族純手工棉紙的柔韌性極好,不脆,抗拉力比普通的棉紙更強;有木香味,這種香味不會流失,長久保留;防腐防蛀,有良好的透氣性,用嘴吹紙,可以感覺到能把氣吹出去;保留時間很長,緬寺里書寫的經文,使用這種紙張,已經保留了幾百年,現在還能使用。
傣族手工造紙分為浸泡、蒸煮、搗漿、抄紙、晾曬5個流程11道工序。采料:每年七八月間,用刀剝下構樹主干或枝干的皮,再將皮的綠色表層去掉。曬料:將采剝來的構樹皮掛在場院內外,曬干后儲存備用。浸泡:將干構皮置于溝溪之中,讓清澈的泉水浸泡,直至構皮完全發軟為止。拌灰:先用篩子將火灰過篩,去掉火炭及其它雜物,然后將構皮置于其中,讓火灰均勻地附著在構皮上,使構皮得到充分的堿化。蒸煮:將已經上灰的構皮置于已盛水的鍋中,蓋上麻布,用中火蒸煮10個小時左右。洗滌:將煮透了的構皮挑到溪流之中,讓水將附著其上的火灰沖走,同時用手不斷浣洗,將雜質及硬物清理干凈。搗漿:將構皮置于石墩上,用木槌反復捶打,直到構皮的纖維能夠在水中自然散開為止。澆紙:先在紙床里盛上七分滿的清水,然后將紙模放入紙床里的水中用石塊固定,再將適當分量的紙漿撒在紙模里,先用雙手攪開,再用棒均勻拍打,待紙漿都沉淀到白紗布上后,再移開石塊,慢慢傾斜著豎起紙模,讓水濾干。曬紙:將澆好的紙連同紙模一起抬到陽光下曝曬。砑光:當紙曬到七八成干的時候,就用邊緣光滑完整的瓷碗去輕輕地打磨紙模背面,讓緊附白紗布一面的紙更光滑更有色澤揭紙:紙曬干后,先用手撕一個角,然后就用很光滑的揭紙木刀輕輕地揭下整張的紙,按顧客的要求折疊打捆。
據當地老人口碑和文獻資料推斷,傣族手工構樹皮造紙工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這種手工造紙工藝完整地保留了造紙發明初期“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五步流程十一道工序,紙模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合成,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構樹皮造紙方法一致。它是見證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活化石”。2006年,芒團村構皮手工造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制造白棉紙的原料為當地所生長的構樹的皮,傣家人叫“埋沙”。構樹屬?疲淙~喬木,樹桿高達10多米,其生長適應性強,既能耐旱,又不嫌瘠薄土壤,海拔在1800米以下都可生長,亞熱濕地居多。構樹全身都是寶,葉子是尚好的喂豬飼料;構樹皮去掉綠色皮層后用作造紙;剝皮后的技桿可作木材或燃料;汁可治瘡癬;果實和根可入藥,有補腎利尿,強筋骨的功能,其藥效為清熱涼血及通絡經脈。千百年來,手工造紙技藝只傳女不傳男,無論是浸泡,蒸煮還是捶打,或是抄紙、砑光,都由女人來做。
芒京、芒那傣族的手工造紙,在20世紀60-70年代隨處可見,寨子里70%的婦女都會制作,他們制作的紙曾流傳至緬甸國和西盟縣、臨滄、景洪等地,F在隨著大量的機械紙張涌入市場,沖擊了傳統的手工造紙,由于傳統的手工造紙成本高、出售難、價格低、時間花費長,許多從事造紙的農戶,不得不轉向發展其他產業,F在寨子里基本沒有了造紙的農戶,芒京、芒那傣族崩人的傳統手工造紙工藝已處于瀕危狀況,為保護傣族崩人這一文化瑰寶,讓后人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領略到這一古老手工造紙的流程,2005年在第一次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中,瀾滄文化館工作人員采訪、收集、整理造紙老藝人造紙工藝資料,撰寫了調查報告,拍攝了工藝流程,將它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孟定延續至今的民間手工造紙,仍然使用著東漢時期的那一套完整工序。據了解,芒團傣族造紙已有近千年歷史,因為白棉紙具有紙質堅韌潔白、柔軟光滑、久存不陳、防腐防蛀、力撕不破的特點,在舊時被官府用來頒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佛寺用來抄寫經文,而如今被銀行用來捆扎人民幣,茶葉集團用來包裝普洱茶等。
被稱為“中華傣族造紙第一村”的云南孟定芒團村婦女手工制作的白棉紙,經過系統發掘整理,成為傣族民族工藝走向市場的典型代表,系列產品推向市場后大受歡迎。芒團寨是一個以傣族為主的傣、漢、佤族雜居的寨子,因盛產白棉紙而聞名。全寨戶戶掌握造紙技術,其中常年從事白棉紙生產的有48戶,年產白棉紙60萬張,造紙收入占農民經濟收入的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