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舉行。來自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學術界與會嘉賓,就中國紙業發展現狀、林漿紙一體化、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造紙工業需要更高的技術投入,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環保監管和企業不是敵人關系,而是協同、共同推進的關系。

主持人:根據造紙協會的統計,從2008年開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及生產量的增長速率處于下降趨勢,同時也有觀點認為,在包裝用紙和生活用紙方面,中國的人均消費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而消費量的增長仍將繼續保持。請問各位嘉賓,面對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國造紙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
高延敏:主持人的問題我從兩個角度來說一下,對于比較優秀的大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是人均成本、行業利潤率比較低。這方面的壓力,包括企業自身如何實現循環經濟,或者能做到零排放,因為現在我們有些化工企業實現零排放,有些冶金企業實現了零排放,對這樣的企業,他們的環保怎么做到對它用的紙基、生產造紙機械有一些考慮,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小改革,這樣的一些困難,是大企業面臨的情況。
對于一些小企業,環保不完善的企業,在于補充完善一些設施。最簡單的是耗電比較高的鍋爐最可以改善吧。所以,這樣的情況,環保的緊迫,節能環保的要求總要進行改造。大的改造和小的改造這是一些問題。
另外,我們剛才也談到這個問題,確實有這樣一個發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去創造一種需求,大家喜歡蘋果產品,但最初誰也不知道為什么可以走路上網打電話,所以,我們造紙業如何創造出需求量,讓用戶喜歡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請別濤副司長從環保的角度談一談造紙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別濤:造紙業耗水量大,水作為稀缺資源,根據物質不滅原理,有廢水排放,廠區要處理,向廠外排放,我們希望能夠更高效率的降低水的高耗量,減少廢水的產生,讓它變成可以再生水在廠內使用。最后有一部分確實要向外部排放的,要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對外部的環境影響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就是這樣一個規定的流程,耗水、留水、對外的排放都要控制在標準內,這樣對促進我們企業生產和公眾環境是在一種可接受的范圍內。
當然大家都說到了這是一個高耗水、高排放的產業,確實需要我們更高的技術投入、更多的社會責任的約束。另外,外部環境,公眾環保部門也在加強監督,我們不要妖魔化這個產業,我們要共同引導它、支持它、推動它走向綠色發展。
主持人:剛才您說得非常對,不能妖魔化,這個行業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我想請問您,面對現在中國造紙業的困難,可能一些龍頭企業能做得很好,但現在中小企業能做到嗎?
別濤:這確實有一個執法公平性的問題。在造紙行業見證了中國環境管理發展的過程,1995年時國務院發了一個決定,對“15小”小造紙、小化工等要嚴格的關停,當時是5000噸以下就要關停了,現在我們的造紙業能夠達到500萬噸以上了,小的是不符合環保原理的。
所以,從國家監管方面要對小的進行淘汰,要適度的規;挥写蟮牟拍艹惺艿闷疠^高的廢棄處置費用。二是技術的進步也是非?斓,我個人覺得適度的集中,規模化,技術的進步,這個產業還是有希望的。
主持人:請教張文魁副所長一個問題,現在我們一直在提產業升級,這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對中國造紙業來說產業升級將面臨怎樣的過程?
張文魁:產業升級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內容,但不管是哪個行業有普遍的意義。
中國為什么提產業升級,它有它的特定階段。不管什么行業,要在全球產業體系中看的話,你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全球價值鏈當中,要提出自己的位置,這是無可非議的。
造紙業,我本人沒有做過調研,對于造紙業的產業升級具體有哪些做法我不是很清楚。從共性的角度,造紙業和全球相比,拓展紙品用途,特別是高端領域、包含更多價值的領域還有很多空間。因為全球紙業用途5000種,我國才600種,其他的4000多種還沒有進入,肯定是那種比較高端、包含價值比較高的一些領域還沒有進去,從這個角度來說,造紙業產業升級要去拓展這方面的用途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是對本身的增長帶來影響,同時會提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主持人:請問趙偉先生和曹春昱院長,你們對中國造紙業的發展、行業升級,你們有著什么樣的看法和觀點?
趙偉:這個問題是比較大的問題,造紙業在中國有2000多年歷史,這么多年的歷史一定是傳統產業。但作為這個產業的特點,又不等同于過去大家常說的耐用消費品,不是說今天用紙,明天不用紙。當然我不是為了行業來說話。
今天這個行業面臨的問題,應該說隨著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傳統過去先生產、后生活的路是走不通了,必須要按照現代產業的特點來做。加上中國這30年的發展,有很多過去欠帳的東西,作為一個行業和企業來說必須要完善。
這個產業目前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內部的、有外部的,關鍵的幾個問題:一是造紙業和經濟發展有密切相關性;二是目前企業之間面臨的問題,還過去的欠帳;三是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了負債率比較高、投入比較大。過去高投入的發展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大家要圍繞現在的問題,要想可持續必須把問題解決掉,才能可持續和更好發展。
我們這個行業有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模式,有擴張之路,有改變原料結構的路,有采取產品結構的辦法,有采取技術創新的辦法。目前在行業中,生產和市場效益都比較好的企業,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包括APP。
曹春昱:剛才趙秘書長做了一個闡述,因為我是做技術出身的,技術是轉型升級發展中的一個比較大的因素。但我們在研究中,有很多新穎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前景,但在近幾年能在應用上,經濟方面會有問題,就是這種技術應用了以后,它的成本會使產品市場競爭力短期內遇到障礙。因此這是我們新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碰到的問題。 如何盡快通過企業、院所合作,以及政策支持,共同使這些新技術具有可應用性,特別是在經濟方面,這是我們發展中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我們在很多產品上可能遇到了困難,但這是在傳統領域中都遇到的困難,包括印刷、包裝。我們更廣闊的空間在我們的高新技術領域,在我們的新工業材料產業中,可能在座很多人不了解,如果沒有紙的話,我們所有的汽車是開不了的,燃油空氣濾紙是必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的航天技術,比如在嫦娥空間站中,它的系統中是有我們提供的紙產品。如果沒有紙,我們的航天航空交通運輸的進展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電池新能源領域,電池隔膜的構成部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紙基產品為主,如果沒有紙基產品,這些新電池將會受到影響,遠遠看不到應用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發展的空間,通過技術降低消耗,這是產品的轉型;再就是我們向更多的領域去擴展。
主持人:請問紙行業的馬總和徐總,面臨紙行業目前的市場情況,企業有什么樣的戰略來應對呢?
馬志明:我們是專注在文化用紙的領域,我們比較關切這一整塊后續的發展,F在很多人越來越習慣讀電子書,我本人也在讀電子書,但和紙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因為在目前來講,富裕地區,經濟發展中,紙張是屬于競爭發展態勢,是從原來的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我們在整個市場中怎么進行產品優化,在整個市場和價格機制下,以及整個營銷機構中淘汰落后的部分,這中間方方面面,我們一直在關注怎樣不做低端價格競爭的產品。
我們目前生產的紙種,從西方來看,整個需求會減少。難道我們坐以待斃嗎?不可能,我們會去開發新產品,在我們的產品引導客戶需求上做一個轉型。包括曹院長剛才講到的,紙有很多的方面可以開發的。所以,在整個產品升級方面,國內也有很多博士后工作站都在研究,所以,借助產學研我們共同開發未來生產的部分。我也有信心,我們在整個行業中已經繼承的部分,把行業后續發展做好。這是我們目前關注的部分。
徐錫土:一個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要去看到未來的趨勢,進行一些投入。
1997年我剛到中國的時候,在中國投入了兩臺全世界最新最快的設備,當時整個市場的需求人均用紙量60公斤,到2012年中國人均用紙量成長到400公斤,短短幾年間成長了7倍,當然這種成長有賴于生活條件的改變和消費者的需求,也來自于企業的投入。
剛才也提到了目前在造紙業有一些瓶頸存在,但在生活用紙行業,我個人并不擔心。因為目前中國人均用紙量4.2公斤,低于全球人均用紙量,按中國現在GDP人均收入,高于全球人均。所以,在這種不匹配的情況下,表示這個行業后續還是可以發展的。
但一個企業,如何兼顧企業發展和環保管理兩個方面。早期,我參觀過湖北的一家廠,他們生產一噸紙會消耗200噸水,我說你為什么不去回收,這些對你不都是成本嗎?他說,他的水是不用錢的,挖了口井上來就有。
當然,現在這樣的企業都不存在了。我們對社會環境管理方面會不斷的精進,現在APP已經可以做到6噸水造一噸紙,但我們總裁還是不滿意,希望我們能夠往零排放方向努力。所以,目前短時間的產能集中投入,對于一個企業的發展不見得是壞事,當然這對消費者來講,因為有了競爭,有了更多的選擇,有助于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因為事實上它是存在一定空間的,中國4.2公斤人均用紙量低于世界平均,但反觀北上廣、長三角和珠三角這邊的人均用紙量已經接近港澳臺用量,大概在8-9公斤,所以,在這么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在十一五、十二五到十八大,政府積極推動城鎮化,縮小城鄉差距,所以,在現階段60%的大賣場開新店都在二、三級城市,這部分市場上來以后,對生活用紙的需求量會有所提升。所以,作為生活用紙的一個成員,我對生活用紙還是很樂觀的。
主持人:節能減排方面,象APP這樣的龍頭企業不是我們擔心的,它畢竟是一面標桿和旗幟,但中小企業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未必能夠做到。那么我們請高司長回答一下,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我們對做不好的中小企業有沒有淘汰機制?對做得好的企業有沒有激勵機制?
高延敏:在現在執行中,我們對不符合條件的有一些淘汰任務,已經淘汰了2300萬噸不符合標準的造紙廠和造紙生產線,今年預計計劃淘汰455萬噸。這是國家下的任務。各個地方,像一些東部省份自己還安排了很多的淘汰任務,每年都有這樣一些任務。
激勵方面,我們每年都有一些不太高的資金獎勵。在淘汰方面我們這些年有很大的進展,尤其在近一兩年,有些東部省份的淘汰量是非常大的,遠超過我剛才說到的數目。對比較好的企業,從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我們都有專項基金,相信優秀的企業都獲得了國家的支持。
主持人:11月份環保部推進了簡政放權,但造紙業一直是高污染行業,請問別司長,對于這個行業什么時候會簡政放權呢?
別濤:這個產業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一直從環保角度來說還是嚴格管理的,確實是擔心,權放得過低的話,可能難以得到嚴格的控制。所以,造紙業一般都是在省級,特別大的還是在國家。
審批權限在哪一級不是特別重要,還是要看企業的選點布局,作為新建企業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布局,建成以后工藝要選擇先進的,生產運行要符合環保生產,所以,審批是一個條件,但不是最核心的問題。從規劃布局、工藝選擇和運行監管、排放監督,達標排放等綜合來執行是更重要的。
主持人:造紙企業如何平衡經濟責任和環境責任,張文魁副所長,您有什么看法?
張文魁:過去很長時間的發展,企業環保成本沒有內部化,主要是外部化了。讓民眾和社會來承擔這樣一個成本,所以,導致我國產品價格好像很低,可以低價競爭,但它沒有承擔環保成本,以后隨著社會轉型發展,環保成本要更多的內部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承擔環保成本和環保責任,這樣看起來對我們企業來說,是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但實際上一方面是有利于我們建設一個生態文明,有利于增進老百姓福祉,另一方面也是逼著企業走一個集約型發展道路。所以,我想這方面以后還有很多政策會推出。
主持人:請問趙偉理事長和曹春昱院長,造紙行業存在了一些節能減排的誤區,你們怎么看這一問題?
曹春昱:很多事情是公眾、媒體對造紙業做的一些事情并不了解,我們有很多的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進展非常快。最開始我的致辭中有一個數字,我們在近10年來產量增長是10年前的三倍,我們的排放是10年前的30%。這種進展行業宣傳的不夠,或者說我們大家得到社會的理解不夠。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繼續走下去,不斷的在能耗養地方面、資源消耗方面、污染排放方面不斷的進行下去。很多新技術都得到了應用,包括固體廢棄物作為一種再生能源等等,很多東西都在進行之中。
但不可否認,現在仍然有一些社會責任不強,或者是一些小企業無視法規,無視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還在做一些違規排放。盡管這部分企業很少,但是它的社會影響巨大,經常有媒體曝光。媒體曝光以后,讓民眾以為造紙行業就是這樣。因此我們這個行業正面向社會的展示比較少,這方面我認為應該更多的加強。
趙偉:這個問題我是這么看的,一個產業是一個鏈條,盡管大家對造紙業有不好的印象,但作為一個產業環保工作不是獨立的,它是這個產業必須的過程。所以,大家在談的時候不要把它割裂開。
這里我給大家提供一些簡單的數據,按照國內目前1億噸的產能來看,按照規模產量看,前30位企業占到國內總產量的40%,污染物發生量(發生量不等于排放量,對外的排放和造成的污染,在這個過程中省略的東西,我們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前30位占國內總量40%,加上目前如果說按照5萬噸以上企業規模來算,全國大概有300多家企業,按照規模來算不到10%左右的總量,但這些企業總生產規模達到70%以上。它的污染物按照現在環保部的監測,當然我個人對COD的問題有一些個人看法,我并不完全贊同COD就是污染物,它只是一個檢測標準而已,當然這里有很多技術問題,今天不爭論了。單純來講,這里面有很多轉換的東西。
但就目前現在70%的總產能,我們目前整個污染物按照COD總量來看也不到40%。這種狀態下,現在有我們產業支撐問題,但更多是管理問題,很多是放縱。如果真的要作為管理,目前來看我們行業應該能更好。
主持人:說到管理,環保部的別濤司長您怎么看?
別濤:這是一個基礎產業,傳統產業,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包括環保、工信部門、林業部門都重視產業的發展,不會想把哪個產業滅掉做掉。我們推進它的管理,還是希望它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包括紙產品本身的結構、檔次、技術進步。剛才兩位說到了,我們在20年前鄉鎮小造紙企業遍地開發的時候,很多工序就省掉了,污水直排了,紙漿提出來就賣了,我們一句形象的話說是一個小造紙廠污染一條河。但當我們的環境容忍量達到極限,外部環境壓力內化到了企業,國家通過價格、稅收等手段也在推動著企業把這些環境代價內部化,這也是一種管理,倒逼企業提升他們管理的結果。我們愿意看到這個產業健康發展、綠色發展,在提升我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企業自身也能得到發展,成為雙贏和多贏,管理的目的是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環保監管和企業不是敵人關系,而是協同、共同推進的關系。
主持人:剛才我們的趙偉理事長說得特別正確,不僅僅是應用于造紙行業,對相關污染行業都應該是這樣一種道理,環保和行業不能割裂看來,如果你選擇了這個行業,這就是你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純割裂是不負責任的,也會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請問馬總和徐總,APP在環保投入方面有沒有一些環保成本的轉化?你們有哪些內容和大家分享的?
馬志明:剛才提到節能減排的誤區,有些人認為節能減排會增加成本,但從制漿來說,制漿里會產生黑液,黑液其實就是很好的生物質能源。歐洲原來有60%的能源是從黑液過來的。雖然整個高科技發展,歐美能源有80%是用黑液替代的。所以,只要環境治理后,對能源消耗是可以減下來的。而且它也是作為減少溫室排放非常好的措施。在我們集團海南廠現在也達到了黑液80%回收,所以,作為能源的使用相對就少很多了。
因為我們產品是外銷的,很多國際市場對于產品是不是綠色產品是很在意的。包括我們通過了IS2050產品碳足跡認證,也有關于ISO14064碳排放的認證,有了這樣的認證,我們在出口的時候,尤其是歐美國家對這塊的接受度很高。這對我們整個綠色形象和海外市場的開拓是有的。
我們的廣西金桂是一個化學機械漿,它是全國第一個回收系統,可以把這個作為廢水治理,所以,95%的制漿都可以治理以后循環利用,這些都是在整個環境治理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用出來。
徐錫土:其實環保和成本,并不是說環保做得好,成本就會上去。因為節能減排的目標,企業首先要提高效率,F在金東針對減排方面積極在推動光伏發電,我們傳統產業競爭比較大,我們在廠房、屋頂全部布上光伏太陽能電池發電來供應我們的生產線需求。這部分目前在蘇州廠就有20兆的發電量,最近會推動使用,F在我們從煤炭燒成蒸汽,推動汽輪機,再供到制漿車間,這中間會有一定的效能消失。我們現在針對這個引進了天然氣氣輪發電待干燥回收系統。這部分天然氣進去以后,先經過發電,尾氣送去干燥紙坯,再把我們烘干出來的水再循環利用。整個我們內部是一套循環,所以,這樣對整個能源轉換效率是提高的。同時在節能減排方面達到一定的目標,對我們的成本也有一定的節約。這是我們近期推動的方向。
主持人:謝謝各位嘉賓和我們的分享,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這個論壇,探討如何讓行業更好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造紙不是夢”,我們永遠希望中華文化生生不息。
對話嘉賓:
高延敏 工業部消費司副司長
別濤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
張文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趙偉 中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
曹春昱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
馬志明 金東紙業總經理
徐錫土 金紅葉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