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造紙技術起源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世界造紙產業的技術源頭,歐洲人在1000年后才通過阿拉伯人學習到造紙方法。但是,現代造紙技術發展是由西方主導的,中國的現代造紙技術則從1884年上海華章造紙廠的建立才形成。
改革開放后中國現代造紙技術的發展迅猛,極大推動了中國造紙工業的發展,過去的造紙產業30年可大體分為二個技術發展階段:一、20世紀80-90年代,連續蒸煮、多段漂白、黑液提取、堿回收、中性施膠、涂布加工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紙和紙板的產量從1979年的493萬噸增長至1999年的2900萬噸,產品品種與質量逐步滿足市場需求。二、新世紀初始10年(2000-2009),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高效制漿生產線、寬幅高速紙機和涂布加工技術裝備,結合清潔漂白、廢水達標排放處理、熱電聯產、造紙化學品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整體產業技術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紙和紙板產量達到9270萬噸(2010年),產銷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2000-2009的十年間在產量增長183%(即兩倍)的基礎上,COD排放總量減少62%。產業技術提升有效緩解了資源、環境的約束,明顯推動了行業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改善。
十二五期間,中國造紙工業基于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理念,轉型升級步入可持續發展路徑,針對目前產業結構性局部過剩、資源和環境制約愈加嚴厲的現狀,在節能減排降耗方面關鍵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仍將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政策引導下,再生產要素約束下,在市場競爭逼迫下,現代生物技術、生物質精煉技術、膜材料處理技術、能源管技術已開始成功地應用于造紙行業,并呈現加速普及的現象。制漿造紙過程將進一步清潔化,單位能耗和污染排放將進一步降低,原料資源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改善,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紙和紙板產品將更加多種化和專用化。
未來,造紙產業將完美融合生物技術和生物質精煉技術,充分利用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素組分,通過天然植物這種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持續地為社會提供工業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未來,造紙產品也將從傳統的印刷、包裝、書寫和生活領域,愈來愈多地拓展到航空航天、汽車運輸、電子電氣、新型建筑、現代農業等高新技術領域,為國民經濟提供愈來愈多的高性能紙基材料產品。(本文根據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春昱在2013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