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竹的海洋
“精深化”發展 六大產業并舉
竹子,在宜賓連綿成海。
竹產業,已成為宜賓林業產業的標簽,被列為該市區域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酒、茶、竹)之一。而如今,對竹林的開發利用,宜賓正向著“精深化”發展。
8月12日,走進南溪區宜賓金誼紙制品有限公司的會議廳,就能看見桌上擺放著比利時國旗!吧蟼月,才有比利時客戶來談判,簽了50萬美元合同。”企業總經理助理曹俊笑言,自己抽屜里放著超過30個國家的國旗,以備不時之需。
這家企業不算大,卻有著十足的“國際范兒”:除五糧液外,企業所有客戶均來自歐盟及日、韓等發達國家。去年11月投產,企業目前年產能達3000萬元,創匯250萬美金以上,依舊供不應求。曹俊說:“2年內,企業年產能將擴大到2億元!
快速發展的秘訣,來自于產品——利用造紙竹漿,制造環保餐具。和主流材質PET塑料相比,竹制品更為綠色、安全:可降解、耐130攝氏度高溫,且不含有害物質。而價格,與前者相差無幾,市場潛力巨大!敖柚夹g,竹子完全可替代生活中的塑料和泡沫制品!”曹俊介紹,二期廠房將在年內啟動。完成后,竹漿制品將延伸至食品、醫藥品包裝,甚至裝飾墻紙等諸多領域。
不唯金誼,深挖竹林價值、追尋產業高端,在宜賓已成為共識。年產10萬噸竹漿粕、生產被譽為“竹漿中的皇冠”——竹纖維的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公司,年產600萬套竹家具的省級龍頭企業興文縣石海竹木制品公司,在建15萬噸的竹漿生產項目、全省唯一一家造紙企業上市公司宜賓紙業……目前,宜賓市竹加工企業目前已超過200家,涵蓋竹漿造紙、竹纖維、竹家具、竹建材、竹工藝、竹食品等各個領域,竹漿造紙位列全省第一、竹筍加工規模西南最大。
作為資源支撐,宜賓已建成328萬畝、全省規模最大的竹林基地。以此為基礎,還發展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省級風景區興文縣僰王山、江安縣仁和百竹海等得天獨厚的竹林景觀。三產聯動,創造出巨大財富。2012年,宜賓竹產業實現產值54億元,占據林業“半壁江山”。
現代林業產業發展,需要多點多極支撐。除竹產業一馬當先,宜賓按照產業布局區域化原則,還著力培育出以權林木業等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以四川富正源等為龍頭的特色經濟林,以蜀南竹海為龍頭、森林人家為補充的生態旅游,以卉豐園林等為龍頭的苗木花卉,以橫豎公司等為龍頭的野生動物繁育等,6大產業,多極并舉,共同撐起2012年產值107億元、同比增長16.9%的“大林業”。
B 林的收獲
村民錢包鼓了
“小心,不要踩到起!”
王興金大聲提醒竹林中的游人,避開林地里散布的竹蓀蛋。雖然高峰已過,這位長寧縣寶聯村村民每天還是愛到自家50畝楠竹林里逛逛,采摘“漏網”的竹蓀。
采摘高峰是在每年3到5月。王興金說:“今年收成一般,一畝收100斤竹蓀、10余斤菌帽?廴コ杀,僅林下種竹蓀每畝收入也有1.2萬元!痹趯毬摯,“竹林+竹蓀”已成為致富的標準模式。
通過林地的立體開發致富,筠連縣春風村“更勝一籌”。
村民劉國彬家里有些奇怪:客廳旁有兩個廁所,分別貼著“男廁”、“女廁”標簽。為何如此?“修新房時,村里就特意提醒,要為搞旅游做準備。”劉國彬笑言,花30萬元新修兩層洋樓,僅客房就有10間,還有50平方米的巨大廚房,“足夠同時給20桌人開飯”。去年,劉國彬家里16畝李子賣了10萬元,搞農家樂也有3萬元。
旅游的發展,源于林木景觀。村里有2000余畝李子樹,3月份開花,漫山遍野的雪白。而林下種茶、種花,在供游客觀賞的同時,還能帶來采摘的樂趣。因果木、林下作物的規模化種植而致富的春風村,正開始新的轉型——開展生態旅游。村支書王家元介紹,如今村里已和陜西瀚陽國際旅行社簽訂協議,進行二期生態旅游開發。2012年,村民通過林業種植和旅游,實現人均收入12600元,這一數字是2004年的7倍。
寶聯村與春風村致富,得益于宜賓“萬畝林億元錢”高效立體林地綜合利用示范區的建設。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宜賓確立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林業高效立體經濟。翠屏區林下養雞、珙縣林下種植天麻、高縣林茶立體開發模式、宜賓縣萬畝花卉苗木、屏山縣林下種植白魔芋等林下立體開發項目在全力推進中。預計年內,示范區面積將達10萬畝,實現林地經濟綜合產值逾20億元,林地綜合效益高出同類林地10倍以上。自2008年以來,全市農民林業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
借助“萬畝林億元錢”的示范作用,讓農民錢包鼓起來,宜賓林業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2012年全市農民林業人均收入958元,到2017年,這個數字要變為1920元。
荒山變綠了
宜賓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面臨石漠化等生態難題。而林業產業,為這里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最重要的動力支持。
8月12日,在長寧縣張福界山,只有漫山遍野的綠色。一陣風吹過,層層竹林如同波浪,向眼前涌來。
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有名的“石頭山”——由于過去村民砍伐林木作燃料,土壤流失嚴重,山間到處裸露著石頭!爸荒芊N玉米,但最多2年也就耗盡肥力,沒收成了!遍L寧縣美川林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文祥說。
吳文祥和他的合作社,是讓石頭山變綠的建設者。之所以成功,秘訣只有一個——通過林業產業發展,讓老百姓從生態建設中獲益。
成立于2009年的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將周邊幾個村鎮的撂荒土地、坡耕地集中實行產業化經營,規;N植竹林,發展魔芋、土雞等林下產業。合作社與村民簽訂協議,土地收益五五分成,在林中務工給予工資。原本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
如今,合作社社員已超過3100人,竹木基地面積在3萬畝以上。曾經光禿禿的張福界山,重染上綠色。而像這樣的林業專合組織已達282家,家庭林場也有8家。
截至2012年底,宜賓市森林面積757萬畝,其中725萬畝為林業基地。而根據規劃,2013至2017年,每年將新增現代林業基地20萬畝。發展林業產業,已成為宜賓生態建設的中流砥柱。
C 質的飛躍
創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伴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我省已基本實現確權到戶。然而,分散在各林農手中的小塊林地,如何實現規;l展?
在宜賓市筠連縣,陜西瀚陽國際旅行社總經理王堅松碰到了這樣的問題:企業想承包750畝林地,用于開發清溪溝生態旅游,而這意味著要與幾十戶林農分別簽約。手續繁瑣不說,承包的土地能否確保長期、穩定,還是個問號。
問題的解決,依賴于機制創新。今年5月,筠連縣政府出資200萬元,在塘壩鄉建立土地信托公司,在各地建立鎮、村、組三級林地信托流轉信息網絡,正式開展林地信托流轉試點工作。
政府支持的信托公司,成為了農戶與開發業主間最好的“中介”:接受林農委托,將其手中的零散林地、低產低效林、宜林荒山荒地集中起來,打包供給業主。
對林農而言,通過信托流轉方式提高了林地利用效益,增加了收入:林地流轉每畝可獲得400元租金;可就近打工獲取工資收入;信托公司收益除維持運作外,80%將返還給林農。
對開發業主來說,則改善了投資環境:從信托公司處,業主可直接獲得成片成型的林地。而與公司簽訂承租合同,可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使用權,解除了業主投資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后顧之憂”。
筠連縣林業局局長饒永介紹,公司2個月流轉到2100畝相對連片的林地,目前已承租1600畝,占總數的76.2%。
筠連縣的創舉,與宜賓在林業產業中的創新理念一脈相承。宜賓市按照“抓二產促一產帶三產”的思路,以“一個主體取向,三大文明提升”和“到2017年,現代林業基地新增100萬畝、林業總產值新增100億元、規范化專合組織新增100家、農民從林業中獲得人均收入每年新增100元”四個翻番作為總目標,以“退耕還林和生態脆弱區、城鄉綠化一體化、天然林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林地綜合利用”四大工程和“萬畝林億元錢”為抓手,深入推進林權改革,推進林權流轉進程,大力發展“家庭林場”,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新機制”,進一步規范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加大林權抵押貸款力度,激發出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林業產業的熱情。
點評
在我省川南竹產業集群乃至中國西部竹產業中,宜賓都可擔當“排頭兵”的角色。
這不僅是因為其具有發展竹產業的傳統優勢,更是因為在向產業高端進發的征程中,宜賓走在了前列:傳統竹漿造紙提檔升級,推動竹纖維項目,發展高端竹工藝品、竹旅游,開展 “萬畝林億元錢”林地立體利用……每一步,都朝著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邁進。
通過轉型升級,實現林業產業效益提升,宜賓是一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