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發布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CCIDI),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指標體系,并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排名。此次最新發布的《201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CCIDI),希望能給廣大讀者,尤其是廣大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2006年至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與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指數研究》課題組聯合發布了《201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CCIDI)!秷蟾妗分赋觯壳拔覈幕a業發展整體發展態勢基本平穩,政策時效遞減性效應開始顯現,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壓力增大,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內生創新能力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平穩發展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首次初步完成了對中國大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的分析評估,并給出了發展(2009年)排名。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長沙、太原、武漢等城市進入《報告》公布的2009年大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排名前20強。
中國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態勢基本平穩,政策時效遞減性效應開始顯現,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壓力增大,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內生創新能力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平穩發展的關鍵。
《報告》顯示,通過延展“十一五”時期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至2011年,發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2006年至2011年間處于總體的上升態勢。除2009年外,其余各年的CCIDCI值均大于100,根據CCIDCI指數的編制原理,這表明我國每年的文化產業總體發展均好于上一年。盡管如此,相比2010年,2011年CCIDCI指數值以128.70為第二高點,這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總體依然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與2010年相比,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值為128.70,比2010年的131.44下滑了2.74。造成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內涵發展指數2011年比2010年下滑了7.11,表證指數同比微幅上升了2.19個百分點。跌幅大于升幅,總體指數值呈現出下滑態勢也就不可避免。內涵增長不足成為總體發展指數下滑的主要原因。在內涵體系中,文化市場體系、文化創新能力指數值相比2010年分別下降10.66和10.65。就文化市場體系而言,以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衡量文化金融市場指數值,由于其數量驟減而使得文化市場體系指數下降,從而成為影響內涵指數值出現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從文化創新能力指數值的下降原因看,主要是由于隨著社會消費結構變化,人們的文化消費偏好發生轉移。例如,2011年新版錄像制品、錄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為6993種、5848種和6924種,比2010年每類平均減少千余種。這一方面表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效應仍處于釋放期,另一方面表明創新動能不足正在影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走勢。如何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防止政策紅利釋放殆盡后出現整體性大幅度下滑,大力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內生創新動力,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內環境,內外兼修,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凸顯出需要進行長效的制度創新和文化法治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形成“新十強”,三大梯隊格局出現分化重組態勢,省區市文化產業競爭明顯增強,東部地區穩定占據文化產業發展十強,東、中部地區仍然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增長區。
《報告》顯示,相比2009年,全國31個省區市文化產業“新十強”,依次為: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天津、湖南、福建、遼寧。排名均有或大或小的波動,但是所處梯隊相對十分穩定。大多地區依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第三梯隊。上海在2010年至2011年兩年間均回落到第二梯隊,廣東、江蘇和浙江依然保持在第二梯隊。其他25省區市雖有排名先后之分,但并無質的差距。
其中8個省市區連續3年占據全國十強的地位,分別是北京、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山東、湖南和廣東,均處于東部區域,并涵蓋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這與我國經濟增長極基本保持一致,說明經濟增長速度與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內在的對應性關聯。與之相對,也有8個地區居于全國的后十名,它們分別是:內蒙古、廣西、海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這8個地區除海南省外,均為西部地區,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相吻合。
同時,對比2010年至2011年間相比各自前一年的排名變化發現,總體上,進步地區略多于退步地區,且這些地區間并無明顯的地域差別。其中,連續兩年進步的地區有3個,連續退步的地區有4個,可以稱之為“轉型調整”地區。同時,從地域上看,進步特征地區(黑龍江、浙江、青海)和退步特征地區(山西、上海、寧夏、河南)分別代表中、東和西部地區,即文化產業發展的傳統、現代和新興三個階段;這也說明文化產業的發展好壞雖然受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影響,但并不必然受到地域環境的局限,無論處于何種經濟發展狀態,均可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報告》顯示,東、中、西部地區均出現明顯的分化與競爭,青海、黑龍江、天津的文化產業發展增速顯著,名次不斷靠前,而上海跌出第一梯隊有些出乎意料。“進三退四”是否意味著中國文化產業新競爭格局的出現引人關注。
我國文化資本市場(A股)發展迅速,結構日趨合理,成長空間廣闊,國有文化企業仍是文化市場主力,但民營文化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更好。文化資產質量和資產效率有待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底,國內上市文化公司已達到100多家。但國內A股市場上市的與文化內容密切相關的文化企業只有37家。其中,國有文化企業29家,民營文化企業8家。6家創業板上市,31家公司主板上市。最早上市企業為1994年滬交所借殼上市的東方明珠,此后上市文化企業年均1家至2家。2009年3家企業上市后,2010年和2011年達到最多的7家。此后2012年上市6家,亦與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值變動相一致。同時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A股市場競爭的一個轉折點。2009年以后,全國共上市文化企業20家,占據37家的一半以上。
從行業結構看,新聞出版發行、文化信息傳輸是上市文化企業主要集中的行業,二者占總上市文化企業的63%。其中,新聞出版發行服務有14家,占34%;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有12家,占29%;廣播電影電視服務有6家,占15%;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有5家,占12%;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和綜合傳媒類相對較少,各有兩家,各占5%。相對而言,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休閑娛樂類公司上市較晚,2009年奧飛動漫成功上市,成為較早的一家在國內A股市場發行股票的此類公司,隨后華僑城、宋城股份等文化休閑娛樂公司相繼上市。
從地域結構看,A股市場上市文化企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極大的關聯性。北京以8家上市文化公司高居榜首,廣東、上海、浙江分別以7家、5家、4家緊跟其后,安徽、湖北、四川分別有2家,海南、河南、江蘇、江西、吉林、遼寧、陜西各有1家。從整體上來看,我國上市文化公司在地域分布上呈現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上市文化公司主要集中在東、中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北上廣三大地區占絕對優勢,西部省份相對較少。
從經濟規模來看,國有控股企業總數居多,國有企業在整個文化市場上,貢獻了絕大多數的主營收入額,目前仍是我國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主力軍,但總體盈利能力不強,規模不大,我國文化資本市場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對照民營和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連續5年的主營收入和凈利率看出,國有控股和民營文化企業在經濟規模和盈利能力上呈現不同的狀況。市場上比較成規模的大文化企業基本都是轉企改制的國有控股企業,尤其是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兩類;而盈利能力、經營效益相對較好的卻是民營文化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與民營文化企業盈利能力逐年增長的情況相反,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呈明顯下滑態勢(如華僑城A、出版傳媒、北巴傳媒、時代出版),呈現出必須引起注意的“剪刀差”現象。怎樣通過增加凈利潤以達到提升資產的利用效率使得經營效益增加成為國有文化控股上市公司面臨的戰略性考慮。

2007-2012年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的行業分布百分比圖
各地對外文化貿易指數的排名相對穩定,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更加傾向新興文化產業,不同行業的對外出口優秀企業具有地域特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凸顯多行業融合趨勢。
《報告》對近年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2009年至2011年,各地對外文化貿易指數的排名相對穩定,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安徽、山東8個省區持續位于我國對外文化貿易指數的前十名。《報告》詳細分析了2007年至2012年間連續3次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更加傾向新興文化產業。動漫科技類新興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支持的主要對象,在2007年至2012年間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名錄總量中從原來的11.51%,增加到23.38%,提高了11.87個百分點。
其次,不同行業的對外出口優秀企業具有地域特色。新聞出版業中,北京位居第一,江蘇、廣東和安徽緊隨其后。北京所占份額在2007至2008年度為26%,2011至2012年度降到15%,但排位沒有改變。江蘇、廣東、安徽2011至2012年度分別占到出口企業總數的10%、8%、6%。廣播影視業中,北京最多,上海其次,浙江第三,2011至2012年度分別占總數的48%、32%、18%。四川在文化藝術出口企業方面擁有較大優勢,2007至2008年度共有3家,2011至2012年度已有12家,主要集中在歌舞雜技、自貢燈展等方面。動漫科技類多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動漫企業發展迅猛。出口企業更加注重行業間融合,綜合類企業2011至2012年度達164家,占出口企業總數的34%。而北京則具有整體優勢,2011至2012年度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動漫科技類企業數量都位居榜首,且各類企業總數排名第一,共71家。
第三,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凸顯多行業融合趨勢。國家文化出口型項目的支持區域覆蓋更廣,2011年至2012年,安徽等6個地區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與企業變化基本保持一致。綜合類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比例增加較為明顯,2007年至2012年平均增長率2.3%。更多的地區通過促進產業融合來開拓海外市場,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存在統計口徑“擴張虛化”現象,文化產業鏈被人為割裂,民營文化企業實力亟待加強,居民文化消費總量過低,地區結構不平衡,文化產業表象特征雖然連續兩年提升,但文化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和民眾參與程度增長緩慢。
《報告》綜合分析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認為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統計口徑“擴張虛化”現象。在多年CCIDI指數的測評中,北京始終處于第一梯隊,《報告》認為,這除了北京市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身努力外,也有其統計口徑偏寬的原因,這不僅使國家統計局頒布的統計標準喪失應有效力,也使地區間由于統計虛化而產生不公平競爭,更重要的是,模糊了文化產業本質的文化內容生產和服務的核心基礎,從而容易引發統計上“泡沫經濟”的投機行為。
其二,文化產業鏈被人為割裂!秷蟾妗氛J為,目前,我國文化管理部門主要是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信部及國家旅游局4個系統,各管一攤,這種不合理的管理格局與長期以來形成的官辦合一體制相結合,造成了文化領域內的部門、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現象嚴重,文化市場零散分割,流通渠道不暢,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體系。如何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條,將其對經濟發展的升級效應、增長效應和對產業的關聯效應、就業效應充分挖掘出來,將是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
其三,民營文化企業實力亟待加強。2009年,3家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文化企業無一例外皆是造紙、印刷和文具業,屬于文化用品的制造業,并不具備真正的文化產業特質!秷蟾妗氛J為,民營文化企業發育不夠成熟是由我國文化產業投資體制決定的,在我國文化產業的投資結構中,國家投資居于主導地位,同時,政府對文化產業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目前,只有演藝業、廣告業和文化娛樂業的市場準入條件相對較低,允許私人資本設立私營企業,而在出版、音像、傳媒和影視業,私人資本只能有限進入。另外,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發育晚,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很不通暢,也導致了民營文化企業發展不夠強勁。根據文化部2010年對我國300家民營文化企業的專題調研結果,56.7%的企業融資困難,超過80%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
其四,居民文化消費總量過低,地區結構不平衡!秷蟾妗氛J為,消費能力有限是造成我國居民整體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水平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政府所占比例過高,而居民所占比例過低;再分配過程中對居民之間的收入狀況調整的力度也不大,造成目前我國居民在整體收入水平較低的同時收入差距過大,嚴重制約了居民的消費需求。此外,重生產性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輕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痼疾,居民不得不將儲蓄作為自我保障的基本方式,從而抑制了原本就增長很緩慢的消費。
其五,文化產業表象特征雖然連續兩年提升,但文化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和民眾參與程度增長緩慢。2006年至2011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就業人員比僅增長0.18%,同期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分別增長了4.2%和3.5%。這與文化產業階層的勞務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并不吻合,相對于文化產業對GDP貢獻率3.5%左右的經濟影響也有較大差距。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建議,建立以度量文化內容為主營收入和資產收益率為主要價值取向的文化企業評價標準。《報告》分析認為,盲目追求打造“文化航母”和“大集團”不適合中國文化企業的當前現狀,當務之急是找出各文化行業、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針對目標和自身情況制定“分步走”戰略,找到增長壯大的驅動因素。
此外,我國整體文化產業類數據統計來源較少,而且同一本年鑒的指標不連貫現象也比較普遍,距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已有10年,但目前國內仍無一個官方統計口徑公布各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就業人員的數據,因此,應積極推進文化類統計年鑒統計指標的發布和科學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