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突出。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暴露,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征,老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復雜,解決起來的難度比任何國家都要大。環境形勢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一)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新期待。生態環境是重大民生問題,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30多年前人民群眾看重生活,現在注重生態;30多年前人民群眾追求溫飽,現在要求環保。
PM2.5問題引起公眾普遍關注。PM2.5來源廣泛、成因復雜、危害嚴重、治理困難。據研究分析,約50%來自燃煤、機動車、揚塵、生物質燃燒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細顆粒物;約50%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污染物,經過復雜化學反應在大氣中形成的二次細顆粒物。以京津冀為例,燃煤占30%,工業源占25%,機動車占18%,揚塵占17%,生活源占10%。“十一五”以來,通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二氧化硫累計削減幅度超過20%,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出現拐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PM2.5濃度。如果沒有節能減排,PM2.5的污染會更加嚴重。但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日均值為75微克/立方米,年均值為35微克/立方米),全國70%左右的城市不達標。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污染嚴重,一些城市灰霾天數達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我國城市能見度10年來下降了2公里。
今年年初,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霧霾天氣,覆蓋范圍近270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約6億。霧霾污染最嚴重時,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最大值為680微克/立方米,連續46小時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石家莊市PM2.5小時濃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嚴重影響民眾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霧霾天氣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大,遠超出環境承載力。二是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趨明顯,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三是機動車污染問題更加凸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率達20%~25%。四是車用油品質量滯后,油品中的含硫量偏高。五是受近地面靜穩天氣控制,不利氣象條件導致污染物持續累積。
水污染問題依然突出。2012年,10大流域中劣Ⅴ類水質比例占10.2%,61個重點湖(庫)中24個劣于Ⅲ類標準。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不達標。地下水污染呈現由條帶狀向面上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的趨勢,部分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有機物污染嚴重。全國198個地市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水質呈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占57.3%,主要超標指標為鐵、錳、氟化物、硫酸鹽、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重金屬超標等現象。
生態保護和農村環保亟待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補償、生物安全等工作任務艱巨,礦產、土地、旅游、能源等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措施難以落實。特別是一些流域水資源開發過度,水電建設、水資源調度不合理,導致中小河流普遍斷流,水環境容量急劇下降。非法采砂泛濫,城鎮河流渠道化,嚴重損害河流生態功能。水土流失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億噸,約占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
農村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A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不少地方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狀態;省⑥r藥不合理使用問題突出,農藥的有效利用率為30%~4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為40%左右。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等污染物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全國耕地土壤污染顯現,主要污染物是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環境風險不斷凸顯。許多地方存在較大的環境風險。全國排查的4萬多家化學品企業中,12%距離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不足1公里。電子廢物、工業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全國共有近1.2萬座尾礦庫,其中危、險、病庫1470多座。2005年至2012年,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的突發環境事件共計941件,其中涉化學品500件,占53%。今年6月初,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70%左右的電子垃圾最終都匯集到我國。
(二)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污染物排放量大,持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
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笆濉睍r期,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發展,能源資源消耗繼續增長。污染減排指標由兩項擴大到四項,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減排領域由工業與城鎮擴展到交通和農村。實現主要污染物減排8%~10%的目標,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減污染存量,到2015年共需削減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601萬噸、654萬噸、69萬噸、794萬噸,占2010年排放基數的24%、29%、26%、35%。
產業重型化短時期難以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偏重,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笆晃濉逼陂g,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70%以上。“十二五”時期,把鋼鐵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的省份達26個,石油化工的25個,有色金屬的20個,煤炭資源開發的15個,火電的12個,西部12個省區中有11個把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產業重型化特征將繼續強化。
這里,我介紹一下社會普遍關注的PX情況。PX全稱為“對二甲苯”,是生產滌綸和塑料的重要原料,還可以用來生產聚酯纖維、樹脂、涂料、燃料、農藥、醫藥和香料等,是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原料。日常生活中的可樂瓶和部分紡織面料都是以PX為原料生產的。PX屬低毒類易燃無色液體,可以降解,在環境中的殘留和蓄積并不嚴重。
由于原料和產品都有易燃性,PX的生產工藝存在一定環境風險,但通過嚴格管理,能夠將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很低。因裝置規模和項目所在地區氣象條件的差異,在我國,PX項目防護距離一般為700至1200米,并要求其中的居民區實施搬遷。美國和歐洲均沒有PX裝置與周邊居民區距離限制要求,多數企業選址與周邊居民距離不足1公里。例如,美國休斯頓?松-美孚石油年產280萬噸PX裝置周邊為居民環繞,距離城市僅1.2公里;而日本的千葉石化區(含PX項目)與居民區沒有明顯界限,橫濱NPRC煉廠年產35萬噸PX裝置也僅與居民區相隔一條高速公路。
截至2012年底,我國建成和在建PX項目產能為1230萬噸,缺口為600萬噸,僅去年一年就進口了近700萬噸,主要來自日本和韓國。在PX項目建設上,需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對PX的宣傳。公眾的擔心主要源于對PX本身及生產工藝的不熟悉和不了解,很多人認為化學物質的生產就是有毒有害,但對毒害程度和防治措施并不清楚。二是加大PX項目信息公開力度。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應主動公開PX項目信息,包括立項、選址和環評等內容,做到全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并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公眾與政府間的良性溝通。三是科學嚴格評估PX項目的環境影響和社會風險。PX項目選址是引發群眾爭議的主要原因。新建PX項目必須在依法設立、環境保護設施齊全并經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內建設,盡可能遠離居民區,嚴格環評審批,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強化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
資源能源過度消耗。資源消耗大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環境問題的背后是資源的過度消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氧化鋁、銅、鉛、鋅、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進口增長幅度較大,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2年煤炭消費總量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我國重化工等行業單位能耗明顯高于世界先進水平。
消費模式不可持續。消費是經濟再生產全過程的重要環節,連接社會生活,直接影響生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鄉居民由溫飽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轉變,消費觀念、消費水平和消費行為迅速改變,需求更加多樣化,同時也逐步暴露出工業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弊病,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難以估量。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趨勢強勁,使產業結構發生劇烈變化,刺激住房、汽車、電子通訊產業迅速增長,過量使用塑料袋、廢舊電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產品,使環境壓力持續攀升。過度裝修、奢侈餐飲等污染性消費嚴重,炫富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等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帶來的環境壓力巨大。
城鎮化面臨的環境剛性約束難以回避。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由于規劃前瞻性不足、城市開發強度過大、城鎮管理理念落后、環保工作薄弱等原因,舊賬未還、又欠新賬,多年累積的區域性城市環境問題開始集中爆發。北京的開發強度已達到48%,上海為36.5%,而巴黎僅為21%,倫敦為23.7%,東京為29.4%。全國許多城市大氣污染嚴重,65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缺水,有1/3的城市存在垃圾圍城現象。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污染物在時間上的累積和區域空間上的復合效應將更加明顯,勢必猛烈沖擊區域生態底線,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成為參與國際競爭與博弈的新焦點。環境問題沒有國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層次多維度的世界問題復雜體。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經濟、技術、軍事等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基本不再認可我國的資金或技術受援方地位,而且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
我國對外產品的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出口產品產生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既受惠于我國的出口產品和環境逆差,又利用環境問題對我施壓、制造綠色貿易壁壘。我國已經加入保護臭氧層、淘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50多項國際環境公約,履行全球環境公約任務更加繁重。
(四)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體制弊端限制人們發揮聰明才智,能力建設薄弱嚴重制約環保事業發展,法制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影響環境執法監管效能。環境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分散交叉現象依然存在,環境保護統籌協調、統一監督仍需進一步加強,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沒有大的突破,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環保工作體制尚不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環境保護能力不足。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尤其是基層環保部門人員嚴重不足,普遍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監管難以做到“全覆蓋”,農村基層環保力量薄弱。環境法制尚不健全。當前環保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足、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偏輕等問題尤為突出,亟需通過修改完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加以解決。土壤污染防治、農村環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危險化學品、環境經濟政策、原子能等方面缺乏專門的法規!笆胤ǔ杀靖、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法律生態化改造的任務還很艱巨。
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一些地方GDP掛帥,在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讓路,抓經濟硬、抓環保軟,環境保護成為口頭環保、口號環保,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落實,環境保護仍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嚴格實施環境功能區劃,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終身追究其責任。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提出,要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作為,治理霧霾等長期積累形成的環境問題,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人民并不滿意的增長;在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環保問題不僅是重大發展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必須加強環境監管。張高麗副總理多次聽取環保情況匯報,研究部署環境保護重點工作,要求采取穩、準、狠的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新部署新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既處于任務繁重、壓力空前的艱難時期,也處于有所作為、解決新老問題的關鍵時期?傮w考慮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全國“兩會”精神和中央最新部署,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指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勇擔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氣污染防治尤其是灰霾治理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扭轉。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第一,突破難點,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繼續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環保工作的難點在于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面對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方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是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環境保護的最新認識。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保護環境尤其要確立這個觀點。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
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環境保護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先導、提質、倒逼等綜合作用,可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先導”就是對發展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確,引導地區和企業搞好經濟發展!暗贡啤本褪且员Wo環境的倒逼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推動發展方式轉變!霸鲋怠本褪羌哟蟓h;A設施建設力度,發展環保產業,形成現實生產力和創造綠色物質財富!疤豳|”就是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實行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對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及布局進行優化。要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監管優化經濟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優化產業升級。通過發揮環境影響評價“控制閥”、節能減排“緊箍咒”、環境標準“催化劑”等作用,有力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
探索環保新路是實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根本路徑。西方發達國家曾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在我國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國一些地方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生態環境代價。教訓告誡我們,千萬不能走老路,必須積極探索環保新路。
探索環保新路要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多贏。
探索環保新路的著力點是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從單純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轉變,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第二,抓住重點,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既要為科學發展固本強基,又要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要密切關注和從嚴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決不能放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而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引擎和關鍵抓手,努力不欠生態環保新賬、盡量多還舊賬,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和競爭力。
要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實施國家環境功能區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劃定生態紅線。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整體提升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著力推進化工、石化等高環境風險產業園區、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城市建設、資源能源開發等規劃環評。進一步嚴格環境準入,強化建設項目環評。
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切實保障群眾環境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具有引導、規制、激勵和服務等功能。積極配合修改《環境保護法》,抓緊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要嚴字當頭,加大環境執法監督管理力度,強化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對環境違法行為,集中力量,重拳出擊;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嚴肅處理,盡快解決。繼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優先解決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第三,創造亮點,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2013年確定的減排任務是:與201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2%,氨氮排放量減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3%。認真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強化結構減排,細化工程減排,實化監管減排。嚴格考核各地年度總量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結果向社會公布。推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預算管理制度,嚴控污染物新增量。著力抓好“六廠(場)一車”(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造紙廠、城鎮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和機動車)減排措施落實,確保今年1545個重點減排項目按期保質建成投運。不斷完善監測、統計和考核體系,完善部門協同推進減排機制。
第四,應對熱點,進一步加強大氣、水和農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镜沫h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各級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將集中力量優先做好三項重點工作:
以PM2.5防控為重點,深化大氣污染防治。PM2.5影響群眾健康,必須下決心治理。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只要措施對路、力度到位,PM2.5是可治、可控的,能夠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環境質量的好轉。6月14日,國務院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扣響了向PM2.5污染宣戰的“發令槍”,掀起了以防治大氣污染為目標的全社會行動。
十條措施立足推進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注重改革創新,堅持污染治舊與控新、能源減煤與增氣、政策激勵與約束并舉,著眼于建立健全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社會監督的環境保護新機制,從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綜合運用經濟、科技、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出了35項具體措施,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調整能源結構、嚴格節能環保準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氣保護行動等要求。
這里,重點介紹六個方面:
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縮過剩產能。這是治理PM2.5污染的治本之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實行鋼鐵、電解鋁、焦炭等行業產能總量控制,新、改、擴建項目等量或減量置換落后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21個重點行業“十二五”淘汰任務,2015年再淘汰一批煉鐵、煉鋼、水泥和平板玻璃落后產能。2016~2017年,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安全、質量標準,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壓縮過剩產能,認真清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尚未開工的,一律不準開工建設;正在建設的,一律停止建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支持退出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轉型發展。
二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要增加天然氣、煤制甲烷、煤層氣供應,發展核電、水電、風能和生物質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強化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及山東省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耗煤建設項目要實行煤炭減量替代;除熱電聯產的燃煤發電項目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優化使用方式,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氣,以及替代城市建成區內鍋爐、窯爐、自備電站的燃煤,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鍋爐。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原煤入洗率,推廣使用潔凈煤。
三是嚴格治理機動車污染,提升燃油品質。著重抓好車、油、路三個環節。對于機動車,科學調控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嚴格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實施機動車國五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到2015年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500萬輛基本淘汰;到2017年底,全國1500萬輛基本淘汰。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對于車用燃油,加快低硫化步伐,實行優質優價,到2017年底,全國供應國五車用燃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重點城市提前兩年供應。對于道路,推廣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實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加強步行、自行交通系統建設,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四是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形成PM2.5的主要污染物重點來自于燃煤電廠、工業企業、機動車、建筑施工、生活餐飲,要采取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除塵、工業鍋爐窯爐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揚塵環境管理、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節污染控制等綜合措施。以PM2.5為重點來協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才能有效控制PM2.5污染。
五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盡快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做好重污染天氣過程的趨勢分析,提高監測預警的準確度,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各地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應急預案并向社會公布,落實主體責任,明確應急組織機構及其職責、預警預報及響應程序、應急處置及保障措施。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建立健全區域、省、市三級聯動響應體系,實行聯防聯控。根據預警等級,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停產、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業、機動車限行、學校停課等應對措施。
六是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保障措施。充分運用價格稅收杠桿,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激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治理大氣污染。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加快修改《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嚴格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明確政府社會企業職責,構建全民行動的大格局。廣泛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建立區域協調機制,落實地方政府責任。
以確保飲用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強化流域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認真落實《全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和《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重點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污染源排查清理、飲用水源保護力度,定期發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村鎮環境連片整治。深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加強農藥化肥使用環境安全監管,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績效評估和農業源污染監測試點,加大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力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著力開展耕地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
良好環境人人共享,污染防治人人有責。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眾路線,加快構筑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大格局。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環境質量負總責,確保任務到位、項目到位、資金到位。企業是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要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主動公開污染物排放狀況、治理設施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自覺履行責任,接受社會監督。鼓勵公眾購買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紙張等消費,倡導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通過各種方式為改善環境質量添磚加瓦。
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需要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和創新精神。我們將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敢于擔當,攻堅克難,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早日實現環保人天藍水凈地綠的夢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光添彩。(周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