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隨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內的杭州長崗紙業有限公司的造紙生產線關停,余杭區內的近30家廢紙造紙廠已全部結束生存歷史。而前些年關停的造紙廠廠區引進高新企業、機械加工企業后,污染少了產值卻得到很大提高,有的是原企業的3倍。這是該區實施環境立區戰略、環境優化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取得的成果。
余杭的造紙廠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余杭已有大大小小的造紙廠近30家。造紙產生大量的黑色污水,給當地及下游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進入90年代后,余杭開始逐步淘汰草漿、桑皮造紙。之后的1998年“太湖流域零點行動”和2000年“一控雙達標”,又對部分污染嚴重的造紙廠逐步實施關停。到2005年,余杭區只剩下廢紙造紙企業14家,但排污量卻占全區總量的20%。
造紙廠的關停,為低污染高產出的企業騰出了空間和環境容量,優化了產業結構,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下降。比如杭州長榮紙業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被關停,同年,余杭鎮引進波達塑業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公司已成為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并列入培育上市企業名單;又如杭州永盛紙業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被關停,利用原來永盛紙業的廠房和廠區,引進數家機械加工企業,年總產值近2億元,是原來永盛紙業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