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英妙制勝南朝,功出西南壯與瑤,助我狂書三萬字,不傷斑管免干毫!边@是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首次使用都安書畫紙后,情不自禁揮筆寫下的一首賦詩。4月3日,“科學發展基層行 美麗中國看廣西”采訪團來到建廠30余年的都安書畫紙廠,感受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如何融為一體。
在都安縣安陽鎮五里橋街108號的大院內,記者走進了這家雖有破舊但還依舊顯露出曾經輝煌的大院。
在院內的生產廠間里,10余名工人正在抄紙(制作宣紙的程序之一)。今年40余歲的黃可五已在該廠工作了10多年,每天和搭檔一起抄紙近1000張,不論春夏秋冬、酷暑寒冬,他的這一雙手都長期浸泡在含有紙漿液的水池里,現今關節都有些變形。
在曬干車間里,七八名中年婦女將壓榨好的紙張一張一張撕開后,黏貼在40攝氏度溫度高的鐵板上,約一分鐘后就可將曬干的宣紙取下,然后經由分揀、剪割、出廠檢驗等程序后,打上廠子品牌印章就可裝箱出廠。
都安書畫紙廠副廠長陳兵告訴記者,該廠利用本地優質造紙原料龍須草,將手工抄紙、手工曬紙等古老的造紙技藝和現代制漿造紙技術融合,生產出紙質潔白、細韌柔軟,既具紗紙、皮紙強韌拉力,又有宣紙受墨如黛、暈化水墨效果,供書、畫、裱、拓等多種用途的高檔書畫紙。
始建于1981年的都安書畫紙廠,是廣西惟一手工生產書畫紙的廠家,繼承和發揚當地具有200多年歷史的手工紙生產工藝。
陳兵告訴記者,現今都安宣紙的造紙術面臨著失傳的境況,之前500多人的工廠,現今只有120來號人,“造紙廠的工作較乏味,又單調,年輕人寧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意來受此苦。”
記者了解到,都安紙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唐朝起,就有了民間作坊。到了清光緒年間,都安生產的紗紙就聞名于世,“清末此業最盛,在高嶺以至國隆、九頓一帶,盛時有紙槽千余具。午夜褪打紗皮聲,鄰里相聞!痹缭谔拼及裁耖g主產的紗紙就被用于書寫各種字契、經書、族譜,也有用來作傘、扇及各種工藝品,還用于書法和繪畫。到了近代,都安紗紙還出口到東南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