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閑置土地和空間資源發展起來的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發展林下經濟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遼寧省丹東市是林業資源大市,近年來,丹東市立足于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地經濟,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尤其是資金短缺難題嚴重阻礙了林下經濟規模發展、集約化經營。從中國人民銀行丹東市中心支行公布的地區涉農貸款數據中不難看出,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對林下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并不明顯。全市僅農村信用社面向林農和涉林企業開辦林權抵押貸款,其他金融機構受林下產業內在弱質性等因素制約,對林業及其相關產業基本不涉足。截至2012年9月末,丹東市林業貸款余額1.1億元,當年僅新增235萬元,不足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全部貸款新增量1個百分點。
林下經濟產業脆弱性限制銀行信貸資金投入。當前,丹東林下經濟產業科技水平低,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和全國知名品牌,而且在缺乏龍頭企業的拉動和輻射作用下,戶多面廣量小的分散經營管理模式也會增大銀行信貸風險,限制了對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的信貸投入。
抵押物不足是制約林下經濟產業信貸扶持的瓶頸。從對金融機構調查的情況看,目前農村信用社發放的涉林貸款全部為林權抵押貸款,即要求貸款方能提供足值、有效的貸款抵押。這意味著林下種養戶和企業的主要資產難以作為抵押物。比如,林下參種植戶及企業就無法以人參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而固定資產方面,種養業的廠房多為簡單的框架結構,價值較低且土地等生產資料多為租賃所得,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即使個別擁有所有權,也因遠離鬧市區而潛在價值較低,這些因素使得林下產業難以提供符合貸款需求的抵押物,制約了林下產業貸款滿足率的提升。
林下經濟產業保險缺位加重金融機構慎貸心理。林下經濟產品生產周期長,易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森林的高風險特征及保險品種缺位使得目前林下經濟保險服務力度及服務覆蓋遠遠不夠。據了解,丹東地區森林保險主要針對林木開展火災保險,而針對包括林下參、林蛙等多種林下經營產品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可能遭遇的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的保險還沒有涉足和開展。而且,部分種養戶參保意識不強、保險難以形成規模、道德風險難以有效管控、防災防疫措施不力等問題,使得保險公司對林下經濟保險望而卻步,加大了林下經濟產業獲得貸款的難度。
缺乏多元化的融資手段和融資渠道,制約了涉林企業做大做強。目前丹東市還沒有一家從事林下經濟的企業上市公開募集資金,企業資金需求單純依賴銀行貸款這一間接融資方式。一方面,企業缺乏利用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融通資金的理念和意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經營實力較強的企業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引導和輔導。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相關建議:
加快林下經濟產業貸款擔保中心建設步伐,破除金融支持不力的瓶頸。貸款抵押難是制約當前金融支持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成立林下經濟貸款擔保中心無疑是解決此問題的最佳途徑,各級政府應積極推動多元化、多層次林下產業發展基金擔保中心的建立。
依托林下產業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實踐證明,建立規;漠a業鏈是提高林下產業抗風險能力和附加值的關鍵。金融機構應依托較大規模、較強實力和較好信譽的龍頭企業,對其上下游企業提供必要的信貸資金支持。通過延長產業鏈條,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開發服務其上下游客戶的信貸產品,增加金融支持的廣度和深度。
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功能,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大力開發林業及相關產業的保險市場,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林業部門應擴大特色林下經濟產業保險范圍,積極探索將林業生產所面臨的重要風險有效納入到保險體系,增強林下產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利于林下經濟生產者及時恢復生產。建立涉林貸款風險損失補償機制,成立由政府部門牽頭、林業局、貸款行、保險公司、擔保機構共同參加的評估小組,對被認定風險和損失的貸款及時予以補償,有效保全信貸資產安全,消除銀行發放該行業貸款的后顧之憂。
政府應積極為金融支持林下產業發展創造條件。一是積極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營造金融支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洼地效應”;二是注重培育和建立優質林下產業企業項目庫,及時向金融機構推薦優質企業,通過銀企保洽談會或者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在銀行、客戶及擔保公司之間搭建溝通和合作的平臺;三是擴大林下產業農戶及企業貸款有效抵押物范圍,用足用好土地流轉相關政策,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權轉讓創造條件,從而豐富貸款抵押的方式和品種,有效緩解林下產業貸款抵押物不足問題;四是切實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鼓勵種養大戶改善條件,形成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