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環保部日前在對全國環境評價機構的檢查中,發現88家環評文件編制差,其中有兩家機構因為隱瞞、提供虛假材料被吊銷資質。記者調查發現,因為缺乏監督,有的不負責任的環評報告甚至半天就能炮制出來,令人擔憂。
專家觀點: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僅靠自上而下的監管是不夠的,環評機構若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更加公開,引入社會的監督。環評報告是需要完全公開的,也有一個充分的公眾參與過程、包括同行的評議,哪個機構要是被發現質量低劣、甚至造假,它的公信力很快就會喪失。但是在我國,只有報告的簡本是公開的,而且這個公開的時間只有十天。
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援助中心主任王燦發:有兩個原因導致了環評報告可以輕易造假。最主要的原因是環評公司只對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負責。而負責審批環評報告的環保部門,往往只注重“程序是不是合理”,而很少對程序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其次,允許未環評先上馬的項目補辦環評手續”,也是造成很多項目違法環評的原因所在。
長期研究環境經濟學的北京大學教授張世秋:環評過程缺乏公眾監督,缺乏開放透明,也是環評可以隨意造假的原因之一。因此,應當大力鼓勵當地公眾、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志愿者參與到一些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中。
環評之于印刷企業
近年來,隨著綠色印刷事業的不斷推進,對于印刷企業來說,綠色印刷認證工作已經陸續的被提上日程,企業要想進行綠色認證,不光要具備基本的資質,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一紙環評報告。而今,環評機構出現這樣嚴峻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企業認證的公正性,嚴重的影響了認證工作的穩定進行。為此,我們呼吁有關部門要嚴格認證對待此事,做到公平公正,讓綠色環保真真正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