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林權流轉 林權抵押”方興未艾
 
http://www.hnckzkzs.com  2012-12-14 重慶日報

  林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礙。理順林地產權關系,有利于激發林農創造活力,盤活森林資源“存量”,做大森林資源“增量”,促進林農增收致富;深化集體林改,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辦林業,加快林業發展方式轉變,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煥發林業發展活力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重慶市在森林分類經營基礎上,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林業發展方式轉變,探索興林富民的有效途徑,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林改新格局,實現了林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目前,以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等為主要內容的配套改革正朝縱深推進,重慶市林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性建設加快推進。如今,圍繞群眾增收和生態文明建設,林下種養殖、林產品加工等林業產業發展可以說是路通氣順。

  還權于民 林農找到致富新路

  重慶市自全面啟動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改以來,將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千家萬戶,還權于民。2009年底,全市主體改革基本完成,5472萬畝集體林得到確權,532萬農戶領到了林權證,實現了林農“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成為全國首批基本完成主體改革的省區市之一,主體改革“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目標圓滿完成。

  林改的推進猶如一股春風,手里捧著林權證這顆“定心丸”,農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對林業發展的前景越發看好,造林和管護積極性高漲。

  “現在這些竹林可是大家的寶貝疙瘩。”說這話的是重慶石柱縣沙子鎮盤龍村村民唐治田,他口中的竹林就是沙子鎮農戶幾乎家家都有的冷竹林和白夾竹。前些年,由于林子權責不明確,沒有客商問津,竹林資源白白浪費。林改后,明晰的產權吸引了客商前來投資發展竹筍加工業,竹林的價值日益提高,村民對確權后自己家的竹林倍加珍惜,從以前的“不搭理”到現在精心管護,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竹林也真正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個固定的現金收入渠道。

  “林改主體改革確權頒證后,很多林農利用手中的林權進行林地流轉,發展林下產業、旅游等,林業成為農民新的致富之路。”市林業局副局長鄧東華說,林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讓農民收入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林業的收入突破600元。近年來,僅農民自發造林、合作造林面積就達200萬畝,比林改之初增長了2倍多,有效地解決了造林、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問題,森林資源安全得到保障。

  林權流轉 林木資源變身林業資本

  落實林權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林木資源發揮出更大效益,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才是根本,這也是林改配套制度改革的初衷。

  重慶市從推進單一林地經營權流轉入手,創新流轉方式,指導各地大力推進森林景觀資源使用權的流轉,推行“森林景觀也值錢”、“社會也可以買生態”等新觀念,充分挖掘林木景觀價值。

  在重慶南川,當地就通過推行林地聯營和森林景觀資源流轉模式,促進林地林木適度規模經營。全區12家單位與2.8萬戶農民聯營,聯營林地面積21萬畝,森林景觀資源流轉面積達8萬多畝,流轉金額近400萬元,使林農得到實惠,投資業主獲得發展商機,主管部門樹立形象,政府贏得口碑,實現了多方共贏。

  “實際上,我們流轉的這些林木資源,現在本身就是一種林業資本!敝貞c南川一企業負責人介紹,林改后,企業可在規定范圍內對流轉林地擁有處置權和經營權,從而可以通過市場運作獲取效益。而相關要素市場的建立,又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源,這是他們進入林業這個領域的兩個關鍵因素。

  縱觀全市,正是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長年被忽視的山林甚至荒山如今都成為了“香餑餑”。目前,全市以轉讓、租賃、拍賣、聯營等形式流轉山林4100宗、810萬畝,流轉金額11.5億元。

  “落實林權后,配套制度的改革,特別是林權的有序流轉,直接推動了林木資源商品性的凸顯。”市林業局林改處處長張曉勇說,在探索林權配套改革的過程中,重慶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24個區縣建立起了林業要素交易市場,林地交易流轉逐漸規范,價值進一步提升,林木資源已變身為一種林業資本融入市場快速流動。重慶涪陵林權交易所掛牌成立至今已完成林權交易項目16宗,林地面積達6.4萬余畝,交易金額超過4000萬元。

  吸引社會資金 林業多種經營方興未艾

  盤活林地資源,發展林業產業,必須調動各方資本,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林業建設。

  實踐證明,開展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將釋放林業資源的巨大潛能,是破解林農發展、林業融資難瓶頸的最有效途徑。重慶市加強政策指導,推進銀林合作,創新信貸模式,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日益擴大,累計達到111.7億元,林農融資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林地資源變成林農的現金收入。

  為了解決農民“小林業”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重慶市積極支持社會資本投入組建植樹造林、森林管護、林下種養殖等專業合作社,推進林業多種經營,成功探索出林禽、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帶動了更多農戶增收。

  2010年,重慶梁平縣山王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走上林下養殖野豬、香豬的路子,共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帶動周邊5個鎮鄉1000多戶農戶從事野豬、香豬養殖,使入社社員年均收入在6萬元以上,比入社前增收3.2萬元。

  通過造林補助、貼息等扶持措施,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木材基地、種苗基地、林果基地等產業空前高漲。截至目前,全市投資發展林業的社會資本累計超過138億元,林下經濟發展總面積達到500萬畝,產值達到70億元,帶動180萬林農致富增收。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