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西江沿岸的臨江工業城計劃建設年產低定量高強瓦楞紙40萬噸項目。針對高明市民反對的聲音,三水方面回應稱,如果企業不能通過環評,項目絕不上馬。(12月6日《南方日報》)
眾所周知,造紙是個高污染項目,對周邊和下游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如果被眼前的一點利益屏蔽,最終不過是得不償失。至少選址存在問題,環評本身就有缺陷,投產后技術再先進,設備再現代,數據再齊全,監管再缺位,那種一勞永逸的思維勢必留下后遺癥。
環評不過關絕不上馬的承諾擲地有聲,但科學的環評給環境保護設置“防護墻”,前提必須是充分表達、優秀的方案。專業和知識固然重要,只是內部評估或邀請某些立場偏向的專家,左手跟右手的關系,所謂的結果難消民眾心頭疑云,整改措施和管理要求也難免跑題跑偏。環評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減少甚至杜絕對周邊自然和居民的影響,環評怎樣進行,標準是什么,要達到怎樣的預期目標,首先應盡量吸納沒有利益交集,保持公正、公平的第三方參與,而事關公眾權益,讓民眾特別是高明各界參加是規定動作,他們有什么意見和建議,表達與訴求有暢通的渠道,接受輿論和民眾的監督,環評才會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指導優良決策出臺。恰恰一些污染項目,環評不嚴謹、不科學,程序就存在瑕疵,到頭來產生的污染由政府和民眾買單,于情于理都得不償失。
造紙項目該不該上馬,環評要首先作出綜合的評估和權衡,從關注民生、保護生態角度考量,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一票否決何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