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紙張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
1.1億噸,中國紙張產量雄居世界第一。
優勢明顯,中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造紙裝備。
……
這些聽起來可以為之歡呼的成績,對于如今的造紙行業都已然成為昔日“浮云”。如今,在造紙行業的心中“綠色情結”滿懷,那就是擺脫“污染代名詞”的尷尬境遇,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綠色:造紙行業需要“總動員”
“實施‘綠色紙業’發展戰略,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痹邳h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后,大型紙企都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不約而同地向社會作出承諾。
其實,保護生態環境對于大型紙企來說并不陌生,并且每次談起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大型造紙企業近年來都在身體力行兌現著綠色承諾,通過引進世界一流的紙機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基本實現了清潔生產和水封閉循環利用。
然而,大型紙企的“綠色保衛戰”對于造紙整個行業的綠色發展來說略顯單薄,行業污染的問題依然嚴重。就像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獨立監事郭永新說的:“不管造紙行業認與不認,數據就在那里。盡管我國大型紙企做得很好,但是我國造紙行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0.9%,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卻占到35%,不到1%的產值貢獻率卻占領35%的COD排放量。特別是傳統的草漿項目,污染排放多,處理難度大,影響著中國紙業由大到強的提升。”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立成章,可以看出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隨著國家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國家勢必會逼迫造紙業COD排放比重下降。郭永新認為,COD排放量要控制在10%以內。他從2011年國家對傳統電池行業采取的環保風暴行動中看到:傳統電池行業1960家企業,一年內關了1700家,只剩260家,行業現在發展狀況良好。而造紙行業也是頭頂懸掛達摩克利斯之劍,企業大面積關門也不無可能。
那么當下造紙行業應該如何改變?郭永新認為,一是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對不合格企業大批量關停;二是采用革命性技術,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紙企誰先采取革命性環保技術必將會脫穎而出。
淘汰:減法中留下綠色紙企
2011年全國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335.93億元,同比增長25.6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規模以上的造紙企業有86家,占造紙行業企業的3.6%,產值產量卻占將近40%。懸殊的百分比背后,是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小造紙廠的環境問題更是行業“上空的陰云”揮之不去。數據表明,即使如今2400多家造紙企業縮減為1000家,對我國人民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郭永新告訴記者,只有通過強制淘汰落后產能的行政措施及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優勢企業的國際市場定價的話語權,才有利于緩解產能過剩、資源緊張問題,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笆晃濉逼陂g,我國加大了對落后小企業的淘汰力度,淘汰落后產能1000多萬噸;2012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公布兩批淘汰落后產能,將淘汰640家落后造紙企業。
轉型還是擴張?是如今擺在小紙企面前一道艱難的選擇題。而令郭永新更為擔憂的是,隨著國家不斷提高紙企的準入門檻,一些小企業為了避免被關閉,正加緊擴大生產規模。問題是企業擴張的速度能不能趕上國家政策變化的速度?今天企業生產線剛提升為年產5萬噸,政策要求10萬噸以下的紙企關門,投資的錢自然是石沉大海。小紙企存在著投資有風險,不投資必然會被淘汰的現實問題。然而,即使這樣,企業還是不甘心,寧愿鋌而走險。
“就拿浙江省富陽市的白紙板企業來說,2004年富陽白紙板基地有500家造紙廠,去年就剩下260家了。如今,浙江不斷嚴格標準,要求小型企業入工業園,經濟開發區集中治理,這也就意味著企業的成本提高,工業園的面積有限,一些企業必將被淘汰!惫佬乱砸粋現實的例子來證明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產能集中是一個必然趨勢。
對于造紙企業在產能過剩的基礎上還在不停地上項目,郭永新認為,這是行業的“成長痛”,就像小孩長個子,如果缺鈣就會痛。行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紙企都會馬不停蹄地上項目以達到規模效應。但這些都不用擔心,因為產能過剩了、開工不足了,行業建設速度自然會慢慢與市場增長速度相匹配。市場的優勝劣汰和國家的淘汰落后產能強制政策實施,都會促使行業健康發展,等到落后企業這塊“贅肉”減掉之日,也就是我國成為造紙強國之時。
創新:加法中送上綠色產品
如果說淘汰落后產能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笨辦法,那么技術創新就是一種聰明的方法。
郭永新說,造紙原來在人們的意識里是一個傳統的行業,幾十年都不會有很大改變的產業,拿著“白花花的銀子”去做科研是想都不會想的事,錢只有放進自己的口袋才是“真材實料”。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外造紙企業紛至沓來,先進的技術讓我國造紙行業自愧不如。殘酷的現實使我國造紙企業的理念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絕不花錢到如今自覺投錢搞科研。
“就在前不久第五屆中國紙業發展論壇上的一個小插曲讓我記憶猶新。我國一家大型造紙廠研發了一種低定量包裝紙的新產品,在會上經銷商跟這家紙廠老總交流時希望給他們多批點這種產品的指標。以前都是紙廠追著經銷商,經銷商追著紙廠的情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惫佬陆o記者講述的時候還是流露出意外的表情。
郭永新向記者解釋道,紙是按照面積賣的,而這種新產品重量輕了,經銷商買紙的價錢沒變但是物流成本卻大大降低了,并且這種新產品用的原材料少,節約了資源。再比如說一些紙企研究的生物酶技術,節能達到30%、造紙高濃打漿等等。如今,很多企業都愿意拿錢搞科研,希望科技人員能開發出節能降耗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然而,他認為科技創新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需要時間的沉淀。為什么說百年品牌、百年老店,原因就在于此。造紙行業可以學習我國其他行業企業,比如聯想并購IBM、吉利并購沃爾沃、海爾并購日本三洋……并購是實現品牌國際化的有效捷徑。
實際上,在生態環境和市場的壓力之下,造紙行業可以改進的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是這樣寫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如果我們在上述每一句話之前加一個“如何能”?這就是造紙行業技術創新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