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石康鎮大莊江村,在被稱為“樹中黃金”的紫檀樹下,村民梁世桂正在打理“茶族皇后”金花茶。
“我有10.5畝紫檀樹和金花茶的套種地,2010年僅賣金花茶的收入就有31萬多元,平均每畝收入2.9萬元。”梁世桂對記者說,“樹是我們的長期存款不著急取,林下種植養殖就像短期存款!
廣西林業部門的統計顯示,每畝30棵紫檀樹下種植金花茶133株,金花茶投產后年產茶干葉40公斤,按每公斤30元計,折款1200元;年產鮮花300公斤,按每公斤90元計,折款2.7萬元,兩項共收入2.82萬元。
據北海市林業局介紹,在合浦縣,像梁世桂這樣將金花茶和紫檀樹種植于同一畝林地中林農有600多戶,長、短期效益兼收。
合浦縣的事例僅僅是中國林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
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林改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為6435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1203元,占總收入的18.69%;來自林下經濟的收入367元,占林業收入的30.51%。有的重點林區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占到人均收入的60%以上。全國林地直接產出率由2003年的84元/畝,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畝。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林下經濟產值達2082億元,參與農戶5770萬戶。其中林下種植1190億元,林下養殖597億元,森林景觀利用97億元,林下產品采集加工197億元。
我國有林地30378萬公頃,關系著5.9億農村人口的生計。其中,國有林占39.94%;集體林地占60.06%。
始于2008年的林改率先從集體林地展開。據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廣翠研究員介紹,這一改革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的方式落實到農戶。承包期為70年,到期后農戶還可以繼續承包。
林改后,不僅沒有出現亂砍濫伐問題,反而出現了全家護林、合作護林、晝夜護林的景象。據測算,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造林規模連創歷史新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達90%以上。2010年,農戶營造林戶均投入6874.7元,比林改前增加了80.45%。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林業改革發展研究基地持續3年的“中國林改村跟蹤觀察項目”調查顯示,近三年來,福建、江西、浙江等12個省(區、市)農戶平均林業勞務投入達64.81天,近七成樣本農戶林業收入為1500元-2500元,占家庭純收入的5%-10%。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十年來中國最成功的改革成果之一!眹伊謽I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司長張蕾說,與30年前的“分田到戶”相比,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三大突破:以70年為期限產權量化到人、林權實現可交易和可抵押貸款。
據國家林業局介紹,目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確權率和發證率都已達到并超過了95%。
與此同時,林改的“市場化”的特色也更加凸顯。據國家林業局公布的統計數字,全國有27個省(區、市)成立縣級及以上的林權交易服務機構(包括綜合服務中心中設立的交易機構)1065個,成立745個資產評估機構。全國累積發生集體林地流轉面積1.62億畝,占已確權林地的6%。
在抵押貸款方面,全國有27個省(區、市)開展了林權抵押貸款,抵押貸款面積3850萬畝,貸款金額530億元,平均每畝貸款1376元。其中農民抵押貸款面積2186萬畝,抵押貸款金額260億元,平均每畝貸款1171元。
在森林保險方面,有20個省(區、市)開展森林保險,投保面積7.72億畝,保險金額3280億元,保費8億元,其中政策性補貼6.76億元,平均每畝保險金額425元,平均每畝保費1元,保費費率2.4‰。
不過,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炒林”現象,在13日召開的“2012林業經濟國際論壇”上,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林業改革發展研究基地主任賀東航等專家表示,在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遠未建立健全的情況下,集體林地依然具有社會保障的功能,因此集體林地和林木的流轉都要適度,防止因過度流轉而出現農民失山失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