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法表達藝術的妙味”。1964年大文豪郭沫若的題詞,至今仍高高地刻印在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辦公樓外的正墻上。郭沫若所稱道的,是宣紙“一紙壽千年”的優良品質。
翻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宣紙2009年入選。聯合國所看重的是,中國宣紙“三年成一紙”的標準化流程管理,讓千年傳統制造工藝煥發出勃勃生機。
有著造紙活化石之稱的中國宣紙,是如何依靠標準化管理走出深山小鎮而贏得世人贊嘆的?前不久,記者驅車來到宣紙發源地皖南山區秀麗的烏溪小鎮——中國宣紙集團文化園一探究竟。陪同的宣城質監局標準科負責人張毅告訴記者,宣紙源于唐,成于明,盛于清。自古以來,宣紙并無文字性標準,所有的標準均由各工序的師傅掌握,并心口相傳。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對傳統工藝的不斷改善,才形成了今天100多道標準制作工序。在文化園里,人們可以親身體驗宣紙從揀料、切皮、撈紙到曬紙、檢驗、剪紙的主要制作過程。
車子一進入烏溪鎮,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連綿的山坡上晾曬的宣紙原料——青檀樹皮。遠遠望去,就像一塊塊青山的“補丁”!兜乩順酥井a品 宣紙》規定,只有用安徽省涇縣及周邊地區特有的青檀樹皮、高稈沙田稻草,加上當地的氣候、山泉水和傳統制作技藝生產出來的紙才叫宣紙。一般來說,青檀樹皮長成原料的時間大致需要1~2年。因而,原料的標準化就成了確保宣紙質量的第一道工序。國家級宣紙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邢春榮告訴記者,在宣紙集團原料基地,對于青檀樹成長的環境、日光和樹皮的條形、質地等都有嚴格的技術指標要求。就是建在半山腰上的攤曬場也很有講究。
“攤曬場大多是用石頭沿傾斜山體鋪成,石頭間要有縫隙,這樣可確保雨季能迅速排水,夜間山體水分又會透過縫隙濕潤草料!闭诜瓡瘛把a丁”的工匠告訴記者,只有太陽曬過,風吹過,雨打過,承了天光雨露,接了地氣滋養的皮胚草料,才能成為合格的造紙原料。
如此風吹雨淋日曬至少3個月,再經過多次浸漬、蒸煮、攤曬、分割之后,這些青檀樹皮和稻草被送到揀選車間進行雜草清理。這個工序看似簡單,卻直接關系到宣紙品質。記者一邊跟著女工小王揀選雜草,一邊聽她介紹!叭绻莶輿]有去凈,會在宣紙上留下褐斑;稗子草沒有抽掉,會在宣紙上留下黃筋!比绱藪x之后,這些被分揀出來的合格原料才被送到碓皮車間,像舂米一樣被反復擠壓、碾壓后,再經過切皮、踩料、淘洗等工序,最終被送到撈紙車間——一個裝滿紙漿和各種配料的大溶液池內。此時,大約10個月左右的原料準備時間才宣告結束。
在接下來“撈紙”工序中,記者幫一個大師傅做副手。大師傅說,這個工藝的難度在于兩位撈工深入淺出的默契配合,就是撈紙時要把握好入池的深、淺度,使撈出來的紙重,每張控制在正負1克范圍之內。而這個水平,一個學徒工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才能趕上大師傅。
撈紙開始了。記者雙手緊緊握住特制的“撈紙編簾”一邊,機械地跟隨著大師傅在料池中抖動手腕,兩次重復操作之后,薄薄的一層乳白色紙液就留在了編簾上。大師傅輕輕捻起紙液一角,一張濕淋淋的宣紙如出水芙蓉,隨即被覆蓋在了旁邊厚厚的一沓紙上!斑@些紙不會粘貼在一起嗎?”“保證不會,這也是宣紙特殊的工藝!币慌缘男洗簶s解釋,撈出來的紙一般是50張分為一沓,這些紙經過一天時間的陰晾后,就可以進行曬、剪了。
在曬紙車間,這里的曬工個個都有“兩把刷子”——一長一短!把頭天摞在一起的陰晾紙一張張細心揭下來,再用長短各異的兩把刷子,把它們粘貼在一面膛內通暖的墻上。這活看著簡單,但要把每張紙貼平了還真不易。記者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還是沒弄妥一張紙?吹揭慌缘某蓭煾瞪舷路w已貼上了好幾張,記者不禁為之折服。邢春榮告訴記者:一名成熟的曬紙技工,同樣需要5年時間的鍛煉。
最后的剪紙環節,就是按照標準規格,用剪刀把宣紙的毛邊裁剪掉。這里的剪刀也是特制的,比一般的剪刀粗大,號稱“天下第一剪”。記者搬弄了好幾次,也沒有把一張紙剪齊整。在剪紙之前,還要進行“檢紙”,這是檢驗質檢員眼力的時候。記者學著質檢員小張的做法,先是背光查看紙張中是否含有青色的印紋,這也是識別宣紙真偽的方法之一;然后再迎著光亮,把厚度不勻、有毛刺、表面有褐斑或黃筋的紙張甄別出來,放在“回籠原料”一邊。而合格品經過裁剪后就可以正式包裝了。至此,在經過了3個年頭的原料成長、煙熏火燎、千錘百煉后,千挑萬選出來的宣紙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