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輕紡局舉辦的寧夏造紙工業發展高級研討會上,國家工信部、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的專家直言:面對近年來的發展困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造紙企業應提前做好應變準備。
據悉,造紙工業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輕工行業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規模已從1990年的年產7萬噸提高至2011年的年產72萬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近年來,受種種不利因素影響,寧夏造紙行業出現盈利下降趨勢,特別是2011年,全行業首度整體虧損。今年上半年,全行業累計虧損3.6億元,抵消了寧夏輕紡行業近35%的利潤。對此,寧夏回族自治區8家規模造紙企業相關負責人道出原因:生產線大多工藝落后,污染大、耗能大,存在“大馬拉小車”現象;未形成獨有的拳頭產品;國家環保標準提高,致使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入其中;原料價格上漲……受諸多因素影響,企業進退維谷,尤其缺乏后續發展資金。
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高延敏、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春昱、中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趙偉等專家指出,寧夏造紙企業在擁有電、煤資源和區域環境容量空間大等優勢的同時,同樣面臨資源爭奪、環保標準提高、行業結構不平衡3大瓶頸。要想走出困境,必須提前做好應對行業發展和國家政策變化的準備:必須遵守國家環保硬性標準;順應產業政策要求,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生產結構,在新技術、工藝、設備上下功夫;把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等當作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發展適合自己的規模、產品;爭取國家產業發展等優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