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中國首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完成,這標志著廣東引入市場機制倒逼節能減碳實現新突破。
廣州碳排放交易所與廣東塔牌集團、陽春海螺水泥、華潤水泥(羅定)、中材亨達水泥(羅定)等企業簽署了碳排放權配額認購確認書,這4家企業為擴大產能項目合計認購了1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配額。據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李正希介紹,這是中國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一級市場首例配額交易。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趙黛青說,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識,以市場機制使企業認識到,過度占用環境資源需要償付代價。而如果能利用低碳技術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碳結余獲益。
作為國家首批7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省、市,省政府近日正式印發《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規則”。
作為全國第一個啟動碳交易試點的省,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廣東有21個地市,區域覆蓋面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且行業種類多、差異大。廣東版的碳交易方案,結合廣東特色,盡可能涵蓋主要的排放行業,并率先探索省內不同區域之間開展交易的可行性。
按照規定,我省碳排放權交易產品以碳排放權配額為主。作為市場交易主體,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主要涉及電力、水泥、鋼鐵、陶瓷、石化、紡織、有色、塑料、造紙等高耗能行業。首批有827家企業納入“控排企業”范圍。
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納入“控排企業”范圍的827家工業企業,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為11067.8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量的42%,約占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2.7%。
有專家評價,相較以往通過目標責任制等行政手段推進節能減排,碳排放權交易把與節能、減碳和生態發展密切相關的碳排放權益作為一種可交易的產品,建立了一種統籌能源戰略、節能降耗和生態發展的市場機制。其里程碑意義不亞于當年“深交所”的啟動。
按照規劃,到2015年,廣東將基本建立碳排放權在市場主體之間和地區之間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體系,初步形成適應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和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的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