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聞出版總署產業發展司公布了《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1年圖書品種和重版重印品種同步增長,全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較2010年增加4.1萬種,增長12.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重版、重印圖書16.2萬種,較2010年增加2.3萬種,增長16.5%,重版、重印圖書品種增長率為2005年以來最高,圖書再版率大幅上升表明圖書生產的品種結構優化,獲利能力強的品種增多。同時報告中還披露了一組重要的數據:2011年圖書、期刊、報紙印數創歷史新高。圖書出版總印數77.1億冊(張),較2010年增加5.7億冊(張),增長7.5%。對于《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中的幾個關鍵數字,我們做出以下分析:
1953.5億元——2011年,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和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實現出版物總銷售額1953.5億元。這一數字包含重復計算部分,出版社銷售給書店、書店銷售給消費者會重復計入。
1063.1億元——2011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7.0萬種,少于平均定價,這一數字應該可以等同于圖書的造貨總碼洋。
664.4億元——2011年圖書出版真實的市場營收規模。
900億元——2011年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庫存總金額。
綜合以上,加上總署行業數據統計方式口徑的變化,過去每年都會統計“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庫存”項,從2007—2010年該金額分別為“565.9億元、672.45億元、658.21億元、737.8億元”,由此推算,2011年圖書庫存大至在800—900億元之間。從庫存總量規?,圖書每年銷售600多億元,而庫存為800-900億元。
2008年圖書庫存增長高達18.83%,2009年曾經有過2.16%的下降,但2010年又立刻反彈至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分析2009年庫存下降原因:一是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不暢,出版社造貨謹慎;二是出版業轉企改制過程中,歷史積累的大量庫存被作為不良資產剝離;三是當年紙張價格瘋漲,出版社紛紛減少圖書印量。
為滿足全國幾百萬平方米的書店賣場容量以及幾大網店必須,保證供應及時、防止斷貨和經常性缺書現象,全行業庫存維持在500—600億元是比較合適的。目前800-900億元的庫存規模,顯然一定程度超出了這一合理界限。并且非常危險的是,位于高位的庫存仍在以較快的速度繼續膨脹。
造成書業高庫存的原因包括:同質圖書大量重復出版、選題定位失誤、追求品種規模忽視單品效益、信息不對稱導致過度造貨等。加之出版業管理相對落后,考核編輯、發行人員憑造貨、發貨,考核社領導重規模輕效益。客觀和主觀因素疊加造成庫存非理性增長。
由于此次公布數據偏宏觀,因此無法對庫存結構做進一步分析。即800—900億元庫存里,多少屬于有效庫存,多少屬于幾乎沒有動銷可能的無效庫存,還無法做出判斷。
高庫存有可能促成行業新一輪的洗牌
相信現在相當一批行業領先的出版商,在銷售和庫存的比例方面其實已經在不斷優化了。而那些做得不好的出版商,被庫存壓垮淘汰出局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情。另外,從大趨勢上講,日本高退貨高庫存導致的出版大崩盤,是在充分競爭市場中出現的,歸根結締是經濟低迷需求不振,是大勢所趨很難抗逆的。而我國的高庫存,則更多是制度和技術原因造成的,市場需求并沒有充分挖掘,因此,總會有行業里最杰出的那一批人,在洗牌中活下來并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