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留心這幾年電子書的動向,會找到一條共同的趨勢:2003年至2011年間,電子書強勁來襲,導致各國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網絡紙質書店被迫降價銷售。
根據一些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電子書的熱度2011年超越精裝書和平裝書,隨著電子書收入的增長,紙質書的銷量卻受到沖擊,整體收入從2010年的121億美元下滑到2011年的111億美元。而法國紙質圖書則逆勢增長6.5%,其電子書所占市場份額只有1.8%,遠低于美國的6.4%。
而我們反觀國內市場,從炙手可熱到哀鴻遍野,國內電子書產業用了一年時間,完成由暖春往寒冬的轉變。電子書終端因為國內的價格戰而毛利不斷下降,而國內猖獗的盜版,也使其無法像亞馬遜那樣依靠數字內容發行來彌補損失,拿不到預期的利潤。
但當我們把這兩者形容的視同水火一般,我們可曾想過:他們的關系并不是此消彼長的!根據研究公司辛巴信息(Simba Information)發布的第四版《大眾圖書零售市場的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1年,實體書店的虧損金額并不會直接轉化為電子書的銷售增長。
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在2011年,數百家實體書店的虧損和數百萬平米圖書零售場地的流失確實對電子書使用率的提高實際上造成的是負面影響。實際上,消費者所能接觸到的零售渠道越多,他們成為圖書消費者和休閑讀物的讀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實體書店卻仍然在通過扮演內容櫥窗角色的形式來為網絡渠道提供“資助”,F在網絡和實體有交叉,但不是完全重疊,有人在網上看了之后,還是會去消費實體書,這有一個促進作用,是相輔相成的。
“試想一下這樣的未來:在實體書店的讀客在想要立即購買某本書的電子書版本時,就允許他們在實體書店附近操作一下他們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是其他電子設備即可完成購買。這樣的設想還可以進一步展開——那些購買了某本紙質書的消費者可以說服他的朋友或者其他陌生人也做同樣的事,由此來幫助這家書店提升銷售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