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回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http://www.hnckzkzs.com  2012-07-03 人民日報

  1998年,福建農民開始嘗試分林到戶;2003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展開;2008年,改革在全國各地鋪開;仡櫫謽I改革10年風雨歷程,記者采訪的經濟學家和親歷林改的官員都十分感慨,他們認為,林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不亞于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土地承包。

  還山于民 還樹于民

  問:當年為什么要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厲以寧:1978年農村承包制的實行,對中國改革開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同樣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重大改革。它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迅速脫貧致富,并且促進林區的生態保護,促進林業的大發展。現在,我們20多億畝集體林地發展起來,森林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林業的現代化也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張建龍:我們國家現有林地45.6億畝,其中集體林地27.37億畝,占全部林地的60%;我國的山區占國土面積的69%,而山區又占有90%的森林資源;山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56%,而山區又是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全國有592個貧困縣,其中山區縣占496個?梢姡瑹o論從保持森林資源的保有量、保護生態環境,還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集體林都占有重要位置。2003年我們啟動了改革試點,其根本措施就是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努力實現“山定權、人定心、樹定根”。

  黃建興:我是2002年到福建省林業廳任職的。要我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逼出來的,非改不可。當時,福建的林業發展面臨五難: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科技推廣難和干群關系處理難,其實,還有一難,就是農民增收難。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農民“還山于民,還樹于民”的呼聲很高,有的地方群眾自發地搞起了改革。在省里主要領導的支持下,2002年,我們搞了試點,2003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江西、遼寧、浙江、云南等省緊隨其后,陸續展開。

  爺爺種樹讓孫子來砍

  問:改革過程中遇到哪些風險和困難?如何實現突破的?

  張建龍:剛開始時,擔心農民亂砍濫伐,這種情況30多年前出現過,所以,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主要是走村入戶,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強調政策的長期性,70年不變;宣傳好的典型,媒體積極引導和傳播,效果不錯,基本沒有發生亂砍濫伐現象。

  中期則擔心損害農民的利益。我們采取措施,重點是確保鄉、村改革方案的公開、公正、透明,農民為主體行使決策權,強調勘界的準確清晰,發給農民的林權證要成為“鐵證”。

  黃建興:那時,對我們來講最大的困難是怎么改?爭論的核心是按效益優先分?還是按公平優先分?我們堅持了公平優先原則,按人口分。具體的是按《農村土地承包法》,依法分林。接下來是誰來分?我們又參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依法處置,取得了好的效果,在全國走在了前面,不少地方到福建來“取經”。

  厲以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創新,實現了重要的三大突破。第一個突破是采取產權量化給個人的做法。因為林權證發給一個村、小組或者是合作社,效果不會有現在那么好。第二個突破是把林地承包期定為70年不變。70年,就到第三代以后了,“爺爺種樹,讓孫子來砍”,林區農民都安下心來了。第三個突破是林地和林木可以抵押,山區、林區的經濟就活了。

  把民間資本引入林業建設

  問:改革取得哪些成就?今后還會做哪些努力?

  張建龍:我在國外訪問,人家對中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非常關注,有意思的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問怎么分;發達國家的人問分了以后如何發展,這都是根據世界不同國家林業發展階段提出來的問題。10年來,我們的改革成就令人鼓舞。一是明晰產權工作進展順利。截至2011年底,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26.77億畝,占集體林地面積的97.8%。已經發放林權證1億本,發證面積達23.69億畝,占納入林改總面積的86.65%,發證戶數8784萬戶,涉及5億多農民;二是在完善政策、創新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200個縣展開;三是農民開展合作經營、規模經營勢頭良好。全國已建立農民林業合作組織9.78萬個,帶動農戶1260.71萬戶,經營林地2億多畝。

  通過林改,農民成了林地經營的主人,他們把樹當菜種,把山當田耕,林地產出率顯著提高。

  黃建興:從福建的情況看,改革后,過去林業發展的“五難”已經不難了。如,造林,林改前,一年大約有100萬畝,質量還不能保證。林改后,一年達到200萬畝,去年上升到破紀錄的700萬畝。又比如,護林也不難了,福建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3.1%,位居全國第一。

  厲以寧:從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我們可以得出8點啟示:一是林改調動了億萬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二是林改推動了創業,帶動了就業;三是林改為林產品產業鏈的延伸制造了條件;四是林改把民間資本引入林業建設;五是林改首創的林地和林木流轉及抵押規定,對于振興林業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及推進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六是林改對生態保護和建設具有積極作用;七是在山林地區,唯有通過林改才能使林區農民真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八是制度創新是發展林業、建設山區的根本途徑。今后,集體林權制度創新仍有待不斷深化,為國家扶貧戰略實施,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做貢獻。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