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歲的顧建平上身白色T恤,下身黑色格子休閑褲,腳上穿著黑色休閑皮鞋,這位居住在貴州烏蒙山區的農民不僅衣著時尚,而且思想前衛,為脫貧致富想盡了辦法。
顧建平說,賺錢的秘訣就是要搞出特色,他給自辦的“農家樂”取名“造紙人家”,是因為他家里從祖輩開始就懂“土法造紙”。
顧建平打算把傳統造紙工藝搬到農家樂,把整個造紙流程從竹條漚制、發酵、碾壓、舀紙到最后的烘曬一一演示給城里人看。他說,“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到時候一定會吸引更多游客,這樣又吃飯,又能欣賞傳統文化。”
這種做法打破了人們對貧困山區農民形象的固有印象。顧建平是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法那村村民,祖輩都是農民。2010年他辦起了農家樂,每年經營下來能賺30多萬元。顧建平說,現在每天都有許多城里人來農村休閑、光顧農家樂。
記者近日在“造紙人家”看到,供應游客的菜品全部按照當地農村的傳統方法制作,而且庭院、餐廳都未裝潢。顧建平說,城里人來農村就是要尋找不同的生活體驗,所以農家樂就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農家風格。此外,顧建平所在村是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他還想打民族特色這張牌,目前正籌劃著聘請當地少數民族婦女,讓她們在“農家樂”重現織布穿梭、縫衣透針的場景。
只有初中文化的顧建平,是當地急于擺脫貧困、積極尋求致富路的許多農民中的一個。在他的帶動下,如今村里已有10多戶辦起了農家樂。顧建平希望更多農戶加入進來,今后鄉村旅游可以發展成村子的一個產業,讓全村走上致富路。
正在當地農村開展扶貧工作的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瑞軍說,貧困地區農民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從過去一味等靠國家救濟,到現在主動尋找發展致富門路,只要找到特色和優勢,山區農民就能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