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年畫、織錦,這些尋常物件與我們相伴百年千年,記錄了民族的歷史,承載著人們的記憶,滲入了我們的情感。
由于時代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這些傳統的文化形態都在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手工技藝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它的活態性和傳承性,因此,相比那些整體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的遺產,特別具有脆弱性——它們很難抗衡規;墓I生產,市場逐漸萎縮、傳承人數量銳減,處境十分艱難。
近些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出臺。
光明日報走基層小分隊于2011年歲末奔走于湘皖兩省的村鎮間,對生產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呈現于此,以期喚起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
灘頭年畫——僅剩一家在持續生產
唐開元末,年畫起源。相傳太宗患病,聞門外有鬼魅呼號,王璵以紙為幣,以祀鬼神。后世刻板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肚灏揞愨n·物品類》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三坡街,鞋店的喇叭里高聲播放著促銷信息,周邊的店鋪里人群熙攘,這條街是“鬧市區”。清朝嘉慶年間,鎮上盛產“五色”土紙,被列入貢品送往宮廷,以門神、戲文故事為題材的灘頭年畫也因此盛行。

灘頭土紙
從熱鬧的街面拐進一條安靜的小巷,就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灘頭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鐘海仙的家門。木板門上貼著一張門神年畫,“秦叔寶”和“尉遲恭”染著鮮艷的草綠、橘黃、品紅色,下面有一行小字“高臘梅年畫”。
鐘海仙老人已過世,開門的正是他的老伴高臘梅,今年已78歲。
繼承年畫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上世紀50年代,灘頭年畫被當做封建迷信產品禁止生產出售,“文革”時丈夫還為此挨過斗,兒子因為成份不好入黨推遲三年。“哥哥入黨前到這邊外調,爸爸廠里的黨支書說爸爸‘兩手經營,不符合工人階級本色’。”高臘梅的兒子鐘石棉說。
最令高臘梅心痛的不僅是家人被牽連,而且是“破四舊”時上交的制畫木版都被當做柴火劈開燒掉了,許多版本從此失傳,年畫的種類從幾十種急劇減少為幾種。
改革開放后,灘頭年畫有過幾年“回春”。鐘石棉回憶:“當時年畫被趕集的販子收去,賣到廣西、貴州一帶,一年能賣好幾十萬張。附近的年畫作坊也多了,當時有十幾家。”
近年來,年畫市場萎縮,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買主少了,傳承人不愿干了,全盛時期的十幾家灘頭年畫作坊現在僅剩下高臘梅一家人還在持續生產。幾年前,考慮到高臘梅已年逾古稀,當地政府出面請她在縣檢察院和自來水公司工作的兩個兒子放棄工作回家學習年畫技藝,保留他們的工資待遇,每月政府還給他們全家2800元的補貼。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還是要讓它傳下去。”鐘石棉說。
在閣樓上的年畫作坊里,記者看到了新設計的年畫“兩袖清風”,畫的是于謙拒絕地方官吏送禮的掌故。
制作“灘頭年畫”要用“灘頭土紙”,記者一行又來到“土紙”傳承人李志軍家。
“我生是這里一條蟲,就該知道蛀什么樣的木”,李志軍認為自己命中注定就應該干祖宗傳下來的這行。用竹子搭成的“工棚”,四面透風,他正從一池楠竹漿里舀起一簾架紙漿,抖四下之后,把基本成型的土紙晾在一旁。南方的冬季濕冷入骨,漿水冰涼,接近零度。李志軍說不能帶手套,因為“影響工作”。
29年前,從部隊退伍后的李志軍回鄉干起制造手工抄紙的祖業。上世紀灘頭土紙曾盛極一時,最興旺時附近有80多戶人家生產。“上世紀90年代機械生產的白紙一下子把我們都打垮了,現在只有三家還在生產了,有兩家生產黃紙,主要做香火紙,我們家生產的香粉紙可以用來化妝,還能銷到東南亞!
幾十年來,同樣的動作李志軍一天要重復1200下,風濕、關節炎、肩周炎常犯?h里有人覺得他口才好,讓他去做產品推銷員,被他拒絕了,“我是一個農民,有困難,要試著克服。對老祖宗傳下來的工藝,要有一個交代”。
縣里每個月補助李志軍1000元錢,但他還是愁,土紙市場越來越小。賣不出去,還有誰來繼承?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他今年52歲,自己還可以挺住,但是以后呢?
通道侗錦——貨源充足了,市場成問題
至南朝或唐,“僚人能為細布,色致鮮凈”!侗笔贰ち艂鳌
“通道縣呀喂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歐瑞凡言語間都是對家鄉侗錦的癡迷。
她過去可是通道縣文化局紀檢組組長,幾年前考察申遺項目時,“聽到好多村民把織機當柴火燒了,或者擺在外面任它霉爛,特別心疼”。眼看幾千年的工藝就要失傳,歐瑞凡索性應當地文化局產業辦之請,辭去公職,在2009年11月辦了公司,專心致力于侗錦產業。她說,現在侗家年輕人都不穿侗服了,他們覺得那些衣服穿著太麻煩。
然而在幾十年前的侗寨,情形卻不是這樣的。“侗族的女孩子十幾歲就要開始為自己準備嫁妝,包括婚服和小孩子的衣服!眹壹壎卞\技藝制作傳承人、牙屯堡鎮村民粟田梅介紹道,“我第一次上織機的時候是12歲,當時緊張呀,本來要挑五根的,不小心就挑了八根,媽媽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不會織錦,不光一個寨子看不起,一條河都看不起!”粟田梅所說的河流,是指流經通道縣牙屯堡、縣溪、播陽、獨坡等鎮的小河片流域,在這里,織侗錦的風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
織錦是個細致活,粟田梅穿著傳統的黑色藍邊侗服,帶著淺藍格布的頭巾,坐在織機前,腳踩經棒牽動縱線提經開口,“夸夸”幾聲之后,用緯線起花,手工提梭挑織。
編織一幅侗錦,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棉等十多道工序,工藝復雜,需要嫻熟精練、專心致志,把圖案熟記于心。即使日夜勞作,一天也只能織半尺,織成一條圍巾就要十天半個月。
歐瑞凡的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辦“侗錦傳習所”,向村民發出政府收購侗錦的消息!暗谝惶炫嘤柺窃2009年11月,樹團村,那天來了六七百人,屋子里裝不下,很多人站在外面把腦袋往窗子里伸”。歐瑞凡介紹,開發這個產業后,當地婦女不用背井離鄉打工了,可以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織錦一般在下午或晚上,也不耽誤干農活,很多人又陸陸續續回來了。
貨源充足之后,市場又成了問題。為了打開市場,公司走過彎路。前年和一個江蘇企業合作,按合同侗錦公司只能負責提供織錦,但不能插手成品的最終設計以及品牌和市場!坝幸淮挝覀兇蜷_他們給客戶寄來的成品時傻眼了——他們把侗錦剪得七零八落,用27種壓倉底的陳舊布料貼上去充數”,歐瑞凡頓時明白了,“他們不熱愛侗錦,只想著賺錢”。
在結束和江蘇企業的合作之后,歐瑞凡嘗試到各地參加展覽以拓展市場。問她對未來有沒有信心,她毫不猶豫地說“有”:“每到一個地方,包括上海世博會,我們展臺前的人總是比別人多好多,都說侗錦漂亮!毕乱徊剑蛩阍诒本┖蜕虾5聂[市區開店,把侗錦的名氣打出去。
老胡開文墨廠——墨好賣了,周美洪還擔心原料耗盡
至宋時,徽州每年以大龍鳳墨千斤充貢!鹅ǹh志》
走進歙縣老胡開文墨廠,一股濃郁的墨味撲鼻而來。
做墨車間里,身體敦實的王師傅正把墨泥往木板上拍,“啪啪”聲不斷!耙粔K泥得揉200下”。王師傅偶爾抬起頭說說話。揉墨泥只是做墨的初級流程,接下來他還要把墨泥填到模子里壓成條形,每條墨還得捏十幾下。“從早到晚,指甲里都是黑的”。
“我也做過這個”,廠長周美洪說;仡櫰鹱约旱膹臉I經歷,周美洪至今還覺得有些“陰差陽錯”。恢復高考后,他考試落榜,因為父親在廠里工作,就接了班。剛開始不喜歡,干著干著就越來越喜歡這行了!拔胰ミ^日本很多次,每次去我都感到特別自豪。中國生產、出口到日本的服裝、帽子、鞋子,很多都是擺在大排檔里賣的,只有我的產品是擺在精品店里賣的,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墨廠有過困難的日子,“文革”武斗的時候停產兩年,工資都發不出,只好一個月給工人二十斤墨,讓他們出去挑著賣,掙點生活費,周美洪回憶。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后,徽墨消費逐漸興旺。以前制墨70%出口,30%在國內市場賣,現在60%內銷,40%出口,如今喜歡文房四寶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專程開了車過來買墨和硯,老胡開文墨廠的產品銷售到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廣州三多軒、杭州西泠印社等多家著名文房用品商店。
日子好過了,周美洪還是有憂慮。雖然目前墨廠的發展形勢很好,囤積的原材料夠用幾十年,但“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很多資源被無序地開發掉了,能夠制造好墨的原材料越來越少,如果現在還不考慮勘探開發新的可替代資源,我擔心總有一天會被用完的!彼畲蟮男脑福菄蚁嚓P部門能夠聽見他的呼吁,勘探尋找新的制墨原材料。
周美洪的左手手背上有一塊青色的斑,他記得是在1986年的一天,他在揉墨時把手弄破了,“墨汁滲進去,就再也洗不掉了”。這塊墨跡就像他的人生,與墨永遠分不開了。
歙縣徽雕——行知學校探索傳承新方式
唐開元中,徽墨歙硯始有盛名。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鹅ㄖ莩幾V》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黃山山腳下,坐落著行知中等職業學校。
22歲的制硯學徒吳寶鑫正拿著鑿子跟師傅學習在硯臺上雕花,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塊近2米長的硯石。18歲的胡王勇正鑿刻一塊木雕,在他背后放著師傅和他共同完成的屏風《老子出關圖》,柏樹質地,人物神情怡然,屏風部分高30厘米、寬40厘米,價格大約在1萬元左右。
行知職業學校于2007年與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徽雕藝術培訓基地,還在國內首創了包括歙硯、徽墨、徽州三雕、陶藝、篆刻等專業在內的非遺傳習基地。學制三年,2010年和2011年畢業了兩批100人左右,一部分進入本地的徽雕企業,有的去了外地,去東北的學生每月底薪在7000-8000元,另外還可以拿計件報酬。
學員們時不時地停下手中的活,和我們交談幾句,相比過去祖祖輩輩師徒傳承的模式,行知學,F在這種教學方法,讓他們很滿足。他們說,以前跟師傅當徒,先得白干幾年才能掙到錢,現在學習期間就可以掙錢了。學校請了書法老師和國畫老師來教課,還能學到其他文化知識,大家在一起還可以互相切磋。
“他們又接了個大訂單,有人訂了一幅11米長的《富春山居圖》,”行知學校校長助理江曉暉介紹,“在我們這兒,技術好的徒弟跟著師傅干活,一個月大概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學校的這種師承方式比老式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要好,不僅可以學到真本事,畢業了還有證書。”
專家點評
典型案例反映典型問題
光明日報記者的這篇探訪式的報道讀后讓人十分感動,報道樸實、真實,探訪的非遺事項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是一種對待民間鄉土文化和鄉土文化持有者的尊重與關愛。文中探訪的項目是目前我國非遺生產性保護中的典型案例,項目生存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也都是目前非遺保護中的核心問題。
生產性傳承,就要有傳人保技藝,生產出來的產品還得有一定的市場。目前要解決生產性非遺項目保護與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強宣傳,提高人們對手工生產品價值的認識,在消費習慣上樹立“手工至上”的理念;二是生產性項目自身也要在提高產品品質上下功夫,在生產實踐中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三是政府層面需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尤其是目前制約生產性項目發展中的融資、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
文化部為了推動非遺生產性項目的保護,在去年開展了示范基地建設,已命名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組織專家完成了相關扶持政策課題研究,目前擬出臺對非遺生產性項目保護的指導性意見,旨在加大對此類非遺的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