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著“紙中之王”美譽的宣紙價格一路上漲,呈現出“紙比金貴”的現象,讓宣紙這一極具中國傳統風格的物品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紙薄價高
宣紙起源于唐代,歷代沿襲,傳承至今。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向涇縣集中。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此地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
資料顯示,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并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再加上其經久不脆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易于保存等特點,故有“紙中之王”、“紙壽千年”的美譽。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大都用的是宣紙!靶垉r格漲得太離譜了,紅星牌的宣紙去年還是400多元一刀,今年就漲到800多元一刀了。”提起宣紙價格的變化趨勢,不少書畫店的老板直呼宣紙價格漲得太快,讓人難以承受。
據悉,自2010年上半年以來,宣紙頻頻調價,價格翻了一番還多。以知名品牌紅星宣紙為例,凈皮從一刀350元左右漲到380元、416元、696元,去年八九月漲到每刀850元左右。
價格飛漲,仍“一紙難求”,在不少地方,雖然價格翻了一倍,但一些品牌的宣紙還是出現了“有價無貨”的局面!坝袃r無貨”的原因除了制作宣紙的原材料青檀皮價格上漲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據了解,宣紙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制作工序十分繁瑣。近年來,此行業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現在一名熟練工人的收入可達每天200元,即便如此,由于工作辛苦,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致使工人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從而使宣紙價格不斷上漲。
宣紙價格不斷“爬坡”,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囤紙現象明顯,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助推了紙價的節節攀升。
提醒“存紙”藏家
若想“存紙”好過存錢,“必殺技”不可不知。
隨著宣紙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人們對資源性產物的珍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青睞收藏宣紙。有關專家介紹,宣紙作為一種收藏品,其中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要有品牌意識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收藏宣紙時要注意尋找正宗的傳統名牌,以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者為佳。據了解,制作宣紙的主要材料是青檀皮,但即便各廠家都使用青檀皮,如果缺乏原產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青檀皮的品質不一樣,所生產出的宣紙會有很大區別。
●要注意區分品種 宣紙按原料配比有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按規格有4尺、5尺、6尺、7尺、8尺、丈二、丈八等多種,按厚薄分類又有單宣、夾宣等,按紙面洇墨程度而分有生宣、半熟宣、熟宣。在收藏時要特別注意區分這些品種。業內人士建議,如果以升值為收藏目的,選擇書畫界人士喜好的4尺特凈規格的品種為好。
●要注重特色收藏 受原材料限制,宣紙每年的產量有一定限制,收藏時盡量選擇生產批量小、有主題的特種紙。比如,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紀念紙,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紙等,這些紙質量好,且有水印,收藏價值相對來說更高些。近年來,隨著宣紙陳紙認可度的不斷提高,除去一些特定限量版品種以外,一些存放年限較足(業界默認5年以上即可稱之為“陳紙”)的宣紙價格亦成逐年上漲趨勢,漸受收藏或投資愛好者青睞。
諸多宣紙不是“宣”
宣紙,因原產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現主要產于安徽涇縣。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F在國家已對宣紙進行了嚴格的“原產地保護”,對宣紙的定義為“利用產自安徽涇縣及周邊地區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涇縣范圍內,用涇縣特有的山泉水以及傳統工藝精制而成”。
按業內說法,雖然產于涇縣的紙叫宣紙,但只有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出廠的紅星系列宣紙才算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