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南京以南200公里,杭州以東200公里,這里是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一座不太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小縣城,然而,這里的一種特產,卻是舉世聞名,中國宣紙。
然而,有紙壽千年之稱的宣紙,如今卻遇到了技藝傳承人越來越少的難題。春節期間,中國之聲記者來到位于涇縣榔橋鎮烏溪村的中國宣紙集團,實地探訪宣紙人才匱乏的原因。為何高收入的宣紙制造業,卻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
安徽省涇縣,向南10公里,就是中國宣紙的生產基地。工廠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山坡上,攤曬著略有腐敗跡象的淺灰色沙田稻草。一條叫做烏溪的小河,不疾不徐地從造紙廠穿過。49歲的曹紅苗,17歲時,接了父親的班,成了廠里的曬紙工人,一干就是30多年。他說,廠里現在大部分都是他這樣年紀的工人,年輕人很少了。比如他26歲的兒子,就不愿意像他一樣,子承父業。
記者:孩子現在干什么工作呢?
曹紅苗:孩子現在他在我們本縣一個企業。
記者:也是造紙嗎?
曹紅苗:不是造紙,因為我們在這個廠子土生土長,也是對這個廠子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是小孩子跟我們這代人他不能比,小孩很可能有他的想法吧。
邢春榮是這家宣紙廠的總工程師,也是全國唯一的世界級宣紙工藝傳承人。說起現在廠里的年輕人,邢春榮顯得有些無奈。
邢春榮:我們現在大概80%、90%都是在40多歲左右,老工人。
記者:年輕工人基本上就沒有?
邢春榮:年輕人很少,農村里現在80%多的勞動力,小伙子全部到外面去打工去了,誰在還在家里,山里面給你干這個,我這個企業為什么連續幾年(產量)都一直徘徊在650到700噸左右,為什么?年輕人不大愿意干。你不能把人家逮到這里非要讓你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政府也曾在職業高中里,開設過宣紙工藝專業,為宣紙技藝培養接班人。在學校里,孩子們既可以學習理論,也能在宣紙廠老師傅的帶領下,學習實踐。畢業后,只要干滿一年的實習期,宣紙廠就給報銷全部的學費。邢春榮說,即便這樣,頭一屆畢業的28個孩子,現在也只有3個留在廠里。
邢春榮:但是前期辦了兩個班,到廠里來了,第一批大概來了28個人,現在留在廠里的也不過,現在大概有一個當兵去了,大概剩3個人,而且我們給政府,包括廠里面的給他們待遇就是到廠里面實習一年,實習一年愿意留在廠里做的,所以學校的培訓費企業給你報掉。
2009年,宣紙成功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要想成功申遺,一個必備條件就是,瀕臨技藝失傳的危險。為什么宣紙這種傳統技藝,不能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呢?是收入太低了嗎?邢春榮說,不是。
記者:一般的一個熟練工種的話大概一年能掙多少錢?
邢春榮:一年大概四、五萬,現在一線工人的工資在研究,從元月份開始,每年增加一千?赐饷娴哪贻p人能不能來從事這個行業。
一年收入4、5萬萬,這是個什么概念?在涇縣,一般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相對于一般的工作,造紙工人的收入是相當高了。那為什么如此高的收入,還是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宣紙廠的老工人曹紅苗說,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這份苦。
曹紅苗:平時季節好的時候,雖然不怎么出汗,但是你要把1500張紙的任務把它曬完,大概要10到12個小時。而要是到夏天的時候,就是外面的氣溫都很高的時候,就是講每天上班打赤膊,就穿一條短褲在里面工作。那個汗呀,能把那短褲能濕透。
記者:那里面曬紙車間的溫度有多高?
曹紅苗:夏天的時候,大概六七十度有的。你外面的溫度到夏天都有三十幾度,三十七、八度,何況里面呢。
在曹紅苗看來,除了不愿吃苦之外,現在的孩子們也不愿意待在山清水秀但相對閉塞的家鄉。雖然在造紙廠工作不少掙錢,但對年輕人來說,外面的花花世界,更有誘惑力。
曹紅苗:我們在家里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我講外面你就是就業了以后,你的這個收入,沒有我們企業的收入高。我們這個企業,畢竟還是在這個很封閉,小孩,現在他們年輕人,他們喜歡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是錢掙少一點。
就在采訪行將結束時,記者在烏溪村的村頭,碰到了的小曹。23歲的小曹在上海一家飯店打工,剛剛從上;丶疫^年。在村口,急于回家的他,匆忙和記者聊了兩句。
記者:現在一個月在上海掙多少錢?
小曹:一個月3500。
記者:咱這附近不是都有宣紙廠嘛,你為什么不在宣紙廠工作呢?
小曹:這不是外面好玩嘛,外面人多,發達,好玩。家里沒什么人,說不定在家里,在什么宣紙廠上班,連個媳婦都娶不上。
離開宣紙廠的時候,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烏溪河的水面上,密密麻麻。烏溪河,千百年來,涇縣的人們就用這里的水,造出了承載經典書畫作品的宣紙。純手工制作的宣紙,千百年來,品質一如既往。烏溪河永遠是烏溪河,但是,如果這門手藝真的到了后繼無人的時候,宣紙還能不能保持千年不變的獨特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