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消息:我國木材及相關行業的原料荒迫在眉睫。
近年來,全球木材資源緊缺信號頻出,我國進口木材價格“漲”聲一片。權威機構統計,我國木材需求對外依存度高達50%左右,年供需缺口達到1.5億-1.9億立方米。東南亞、非洲、北美洲及俄羅斯是我國主要木材進口來源地,在現階段資源減少、國家政策限制、匯率和運輸費用上漲等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些地區和國家原木的性價比已大幅降低,然而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主動權卻不降反增。
種種狀況標明,培育高產優質的速生豐產林,能大大緩解我國木材及相關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受制于人的緊張局面。其實,我國政府也從未忽視這一問題。在2002年,我國更正式啟動了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的重點地區以速生豐產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建設工程,并作為基本國策實施。在天保工程實施后,速生豐產林工程正逐步促進相關產業原料供給由依靠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的方向轉變。
作為國家林業局直屬的綜合性專業科研機構,中國林科院深知自己擔負的責任,抓住國家對林業需求的重點,用科技創新為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提供更強力支撐,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速生豐產林培育技術體系,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林業產業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
從2006年起,中國林科院組織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等組成強勢研究團隊,圍繞楊樹、桉樹、杉木、松樹、落葉松等重點速生豐產用材林樹種,系統開展“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以在短期內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矛盾。經過5年的全國性協作攻關,在苗木規;庇⒘⒌剡x擇、水肥與密度調控、干形和大徑材培育等方面關鍵技術已初步取得了多項新突破。
在用材林培育領域,研究取得楊樹工業用材林高產新品種定向選育與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桉樹新品種選育、華南主要速生闊葉新品種選育及培育技術、杉木遺傳改良及定向培育技術研究、落葉松現代遺傳改良與定向培養技術體系等5項重大成果。
在新品種培育方面,選育出各類用材樹種優良家系、無性系119個,優良無性系單位面積木材產量又提高10%-15%,大大加速了良種產業化進程,為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中品種更新換代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苗木規;庇矫妫岢隽怂偕鷺浞N節水節肥苗木精準培育、輕基質網袋育苗和設施育苗三大育苗技術體系,制定苗木生產技術標準或規程24項,研制新型育苗容器3種;
在大徑材培育方面,系統提出了杉木、馬尾松等樹種大徑材速生豐產林遺傳控制、最優輪伐期、土壤立地選擇和肥力調控等集約栽培技術,使單位面積大徑級木材產量提高15%以上;
在紙漿材培育方面,建立了楊樹、桉樹、竹子等紙漿材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培育技術體系;
在珍貴材培育方面,突破了楸樹、水曲柳、柚木等珍貴用材樹種林分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最優輪伐期等關鍵技術,單位面積木材產量提高15%-25%。
5年來,研究團隊先后建立了覆蓋用材林建設工程主要區域的試驗示范基地151個4.5萬畝,新品種新技術直接推廣應用300余萬畝,有力地領引了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工程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杉木遺傳改良與定向培育技術研究、馬尾松良種選育和高產高效配套培育技術研究及應用、落葉松現代遺傳改良與定向培育技術體系分獲2006年、2009年、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林科院林木遺傳育種與改良研究員王軍輝告訴記者,針對人工林造林良種缺乏、集約經營水平低下、林分生產力不高等技術難題,以定向培育速生、豐產、優質和高效的紙漿材、大中徑材為目標,“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項目分生態區和材種提出了紙漿材性狀改良及速生豐產定向培育技術,提出了大中徑材空間結構優化的優質干形培育配套技術,構建了低密度目標樹培育技術,提升了我國人工林的遺傳改良及栽培技術水平。
目前,通過中央、地方兩級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生產單位三方高效聯合的攻關研究和科技創新,研究成果已在我國多個省(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廣泛的市場前景吸引了大企業的參與,形成了集科技攻關、中試發展、推廣轉化于一體的體系。如桉樹、相思人工林種植的主力軍是各大型企業集團,項目通過與Stora Enso、APP、亞太林業、國際木業等集團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這些企業的土地、資金和造林技術優勢,解決諸多試驗林造林經費不足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推動新技術在生產中的規;瘧茫宰钪苯拥姆绞较虼蠊菊故拘录夹g的效果,大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現實轉化。
通過5年的攻關研究,項目已經圓滿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完全達到立項的預期目標。目前,項目建立的總面積3020.1 公頃的各種類型林木培育試驗示范基地,覆蓋了我國速生材樹種主要栽培區,正在帶動我國速生豐產林建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