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桉樹人工林發展迅速,關于大面積桉樹影響生態環境的種種議論也一直不斷。記者特意就具有代表性的有關傳言采訪自治區林業廳總工程師蔣桂雄。
記者:桉樹究竟是不是有害樹種?
蔣桂雄:桉樹原產于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及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國樹。桉樹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輪伐期短、木材用途廣、病蟲害少等特點,是全球生長最快的闊葉樹種之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力發展。
目前,桉樹引種栽培范圍遍及世界5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2億多畝。我國引種桉樹已有1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和福建等17個省(區),總面積僅次于巴西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桉樹已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紙漿材和纖維材樹種,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經濟效益最好,并為社會、企業、林農所普遍接受的首選樹種,而不是什么“有害樹種”。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桉樹,正確對待桉樹,科學發展桉樹,在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揮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記者:桉樹是不是“抽水機”?
蔣桂雄:從1999年到2003年,我國與澳大利亞專家曾在廣東省遂溪和雷州開展“桉樹與水”專項研究,結果顯示,桉樹生長耗水量并不很大。在雨季,桉樹總用水量還不到降雨量的一半;在旱季,桉樹耗水量與降雨量大致相近。
桉樹是淺根系樹種,其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0.5米至1米,在年降雨量大于800毫米的情況下,桉樹根系不吸收地下水。即使遇到干旱,桉樹根系最多只吸收地下4米以內的土壤水分。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民勝指出,雖然桉樹生長迅速,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用水量相對較多,但是以水分利用率為標準,桉樹屬于節約水分的樹種,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桉樹只需水510升,而松樹需水1000升,相思、黃檀需水800升以上。
記者:桉樹是不是“抽肥機”?
蔣桂雄: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所長、首席專家徐大平指出,綜合我國10多年來對桉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監測,桉樹具有很強的土壤養分利用能力,可消耗較少的養分而生產較大的生物量。在貧瘠土壤上,桉樹可以不施肥而生長。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桉樹種植過程,確實存在地力衰退問題。導致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全墾整地、全樹收獲和早期種植的桉樹品種不利于土壤肥力維持,或者施肥少和不能平衡施肥。目前的種植模式,桉樹人工林土壤肥力得到有效維持,大部分桉樹人工林多代經營后,土壤肥力沒有下降,部分經營水平高的桉樹人工林土壤肥力還在不斷提高。
廣西的實踐也提供了有力例證:東門林場在50多年的桉樹人工林經營過程中,由于經營科學,并未出現由于連栽引起的地力衰退和產量降低問題。
記者:桉樹有毒嗎?
蔣桂雄: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桉樹對土地、其他作物和人類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澳大利亞各大城市飲用水源的涵養林基本上都有桉樹生長,其著名國寶動物“考拉”(樹袋熊)就是專吃桉樹葉為生的。
記者:桉樹林是不是“綠色沙漠”?
蔣桂雄: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謝耀堅指出,由于桉樹林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又是集約經營的純林,其生物多樣性比自然生態系統肯定簡單得多,但決沒有到“地上不長草”的程度。在雨量豐富和土壤肥沃的立地,桉樹人工林下植被發育繁茂。
整體來說,廣西桉樹林的生物多樣性總體不如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雨林,但優于馬尾松等人工林、灌叢、草地和農業用地。個別情況下,桉樹林下植被較少,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工撫育強度過大,人工除草及時,高度集約經營,導致沒有雜草;二是桉樹種得過密,林下無陽光,造成植被稀少;三是有些地方因土壤貧瘠,在造林前本身就沒有植被,桉樹反而能長起來,正好說明其適應性強。
記者:大面積種植桉樹會導致干旱嗎?
蔣桂雄:2010年4月,國家林業局和中國氣象局組織林業、氣象、生態方面的專家赴云南、貴州、廣西等干旱嚴重地區,進行“西南地區特大干旱成因及桉樹種植對旱災影響”的專題調研。調研結果認為,持續降水量少、氣溫高、蒸發量大是形成西南地區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氣環流異常是根本原因,種植桉樹與當時西南干旱沒有必然聯系。
森林只能對氣候變化起到一定的微調緩沖作用,改善局部的小氣候,但對大的區域或全球尺度的氣候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桂西北的百色、河池兩市當年旱情最為嚴重,兩市由于喀斯特地貌,種植桉樹恰恰比較少,桉樹面積僅占兩市行政區域面積的2.4%,占全區桉樹總面積10.5%;而相對種植桉樹較多的桂東南,旱情卻相對較輕。
記者:總體上應該怎樣看待桉樹和發展桉樹?
蔣桂雄:桉樹與其他樹種一樣,具有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積累營養物質等生態功能,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2009年,自治區林業廳委托國內權威機構對全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進行了首次評估,計算了松類、杉木、桉樹、竹林等12種森林類型的生態服務功能,結果顯示,全區桉樹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11.6%,固碳量占所有森林固碳總量的15.4%,釋氧量占所有森林釋氧總量的15.6%,均高于桉樹面積占全區森林總面積的比例;涵養水源量和固土量分別為11.3%和11.8%,與其占森林總面積的比例相當。
在桉樹人工林經營過程中,個別地方存在的一些生態問題,主要原因不在于桉樹本身,而在于經營方式不夠科學。未來發展桉樹應轉變發展方式,科學發展。要堅持只在商品林區發展,實行混交輪作,保護山頂和山溝的原生植被,使用長效緩釋專用肥,培養大徑材與工業原料林相結合,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揮桉樹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