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安徽池州白麻紙
 
http://www.hnckzkzs.com  2011-11-18 張家口新聞網



池州白麻紙是安徽特產.

  池州白麻紙是安徽特產。從唐代起,池州的造紙業就相當發達,正史的《新唐書》的“地理志”,和唐代著名地理名著《元和郡縣圖志》的“池州”名下,所列每年奉獻給朝廷的貢品,第一大宗,即是:紙。今天的池州境內,還存在著個唐朝時形成的地名:“紙坑山”。

  如果有人問起今天池州的名特產,一般人都會以茶葉作答,抑或再加個蠶桑什么的;若問及到明清時期的池州呢,大概有人會認為是二銅,因為那個時候的銅官山、銅陵縣,都屬池州的轄境;要是再向前,問到唐、宋時代的池州知名產品,即是紙。

  紙的歷史

  紙,向來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又名列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傳統說法是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紙,實際上蔡倫之前,也有紙的流傳。不過那時的紙,是用紡織品的縑或帛為之的,今天的“紙”字,之所以用“纟”為偏旁,是紙以紡織品為質的證明。東漢時,蔡倫認為縑、帛的價格太重,一般人都用不起,遂發明出“用木膚、麻皮等”造紙的辦法,并將這項發明創造于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上報朝廷,漢和帝大加稱贊,得以推廣,以致出現“天下咸稱蔡侯紙”的勢態。

  蔡倫的造紙法,從推廣到大批量生產,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度龂尽飞险f,魏文帝給吳大帝孫權的詩賦,是“秦書”,給吳的大臣張昭的信,才是“以紙寫”。所謂“秦”,還是紡織品。說明當時統治集團高層還是紙、帛兼用。西晉時,造紙業雖有長進,但依然是供不應求,故《晉書》上說:左思花十年功夫寫成的《三都賦》,受到皇甫謐、張華等文壇大家褒揚和寫序作評,很快引發出轟動效果,以致形成“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說明當時的首都(洛陽),也還保證不了紙的供應。當時的葛洪,雖說是太守之子,本人又有縣令的官職,他寫詩作文,也是“常乏紙”。一般的布衣士子,則更難用上紙了。

  在晉和南北朝時期,造紙業有了不少長足。沒有這種“長足”,那位曾寓居池州境內的南梁昭明太子的私人藏書,是難以達到“數萬卷”的。東晉時,對朝中用紙的質量也有了要求。當時的造紙原料,主要是麻、藤、楮樹皮,所以東晉規定朝中必須使用藤角紙。北朝時成書的科技名著《齊民要術》里,鼓勵百姓廣種楮樹,因為楮樹皮可以造紙,其利甚高,指出:“種三十畝者,歲砍十畝,三年一遍,歲(可)收絹一百匹”。一年的造紙原料楮皮的出賣收入,能達到購“絹一百匹”的價格,可見其利之大,因此北朝的造紙業也有了較大發展。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