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張村,位于西安市西南,距市區僅30多公里處,這里家家戶戶以造紙為生。而今,作為“紙村”的實證就僅存石槽、石碾盤了。據考證,北張村造紙起始于西漢時期,造紙歷史可以追溯到蔡倫造紙之前;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鄰水而居的北張村紙匠經歷千年時空一直使用原始、簡單的工具,按照古人發明的復雜、完整的流程,制造純天然的楮皮紙,這套工藝被現代專家稱作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但目前,村里從事這種活計的人家,卻僅剩下幾家了。
紙匠是當地最差職業
北張村農民馬松勝家的后院,有一堆3年前從秦嶺深山里買來的枸樹皮,這種一年生的灌木纖維是最佳的造紙原料。馬松勝和張逢學等人仍在用它造一種歷史名紙——白麻紙。白麻紙自唐沿襲至清就用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視為精品。隋唐時白麻紙還傳入了朝鮮、日本等國!逗鬂h書》中記載:“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稱‘蔡侯紙’”。蔡倫開創的利用植物類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北張村的人們至今仍在沿用。
據馬松勝介紹,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里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干凈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壓成松散狀,之后還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馬松勝17歲開始造紙。他一邊從紙漿里“撈”紙,一邊熱情地解說,北張村跟他見過的手工造紙是最先進的,陜南人造的紙粗糙,南方人造的紙韌性不夠。話語間,馬松勝對家鄉這種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充滿自豪。馬松勝在一塊長方形木架子上擺好竹簾,用叫作葉尺的兩根小木棍將小竹簾卡住,這是抄紙的主要工具——竹簾模型。他雙手握住木架兩端,先將竹簾一端,磕出不賴棍,架子傾斜插入紙漿槽中,挑起來后再將另一端完全緩緩地沉入,大約五六秒鐘后迅速將竹簾撈上來,一張紙就在架子上的竹簾浮出來了。
造紙技術的高低在于這一撈,手撈紙漿量的多少,全靠個人經驗,跟瓦工砌墻的熟練程度一樣,馬松勝揭下兩頁濕紙,說他家是北張村唯一專營造紙的,其他造紙作坊僅僅是作為“副業”,因為造出來的這種紙不掙錢,他一天操紙十三四刀,每刀掙兩塊多錢,行情最好的時候,一家人忙一天也只能賺個30來塊。因為手工紙的用途極其有限,會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所以作坊在一年一年地減少,紙匠成了最不受歡迎的職業。
傳統作坊正在慢慢消亡
北張村沿用的傳統造紙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使用工具簡單,但操作工序復雜,出一張成品下來有近百道工序,需要付出超體力的勞動。馬松勝介紹說,造紙的整個過程下來,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包括踏碓、切翻、搗漿、淘漿、下槽、杖槽等,每個工序都少不了。這個過程是古造紙工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把握的好壞直接影響紙張的質量。這些工序都是祖上一代代手把手傳下來的,必須由手工完成,而且要付出超強的體力勞動。直至現在,造紙人仍把這些祖傳工藝引以為驕傲,對“唯手工論”抱有自詡的崇拜。
2007年初,這項造紙術被確定為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奧運會期間應北京奧組會之邀,該手工造紙術在“祥云小屋”,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張村的古法造紙工藝,作為西安市入選的唯一項目亮相京城。
北張村造紙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輝煌歷史“紙村”祖師爺是蔡倫。“蔡倫造紙不成張,觀音老母說藥方。張郎就把石灰燒,李郎抄紙成了張!
流傳在灃河一帶民謠講述了蔡倫造紙、攻克一道技術難關的故事。以前北張村外還有一座“蔡子墳”,據說是蔡倫后代中造紙手藝精湛并教授北張村的先民學習造紙的一位師傅。相傳公元121年,蔡倫因受牽連,在封地龍亭縣服毒自盡,家族中人受到連累,后人四處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經子午道,向北走出秦嶺山口時將當時最先進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傳播給北張村一帶。過去北張村造紙作坊的墻壁上都供奉蔡倫的神像,村南村北還有蔡倫廟,供奉“紙圣蔡倫祖師”,接受紙工和村民的頂禮膜拜。
“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流傳下來的民謠,證實了灃河一帶造紙的歷史悠久,也描述了最早紙的誕生。村里老人解釋說,天下雨時,河水暴漲,山中有些樹木和麻類等含有大量纖維的植物被帶入河中,在自然原始堿和水的作用下變成稀薄的原始紙漿,漂到岸邊廢棄的竹門簾或樹枝上聚集,太陽曬干后揭下來,就是一張自然紙。到了唐朝,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這里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紙張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解放前,北張村手工造的白麻紙曾風行延安,解放區和西安地區的報紙大量使用這里出產的紙;“人民公社”時期,灃河邊人家家家造紙,公社將工匠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用作包裝紙。
那時墻壁貼曬的濕紙,是家家戶戶最獨特的風景,走進一家的后院,恍惚間穿越千年多年前的古人造紙的勞作現場——簡易古樸的木質工具、裝紙漿的石槽、盛穰的石臼。匠人站在石槽邊齊腰深的坑里,用竹簾熟練地從紙漿槽中不斷“撈”出白色的濕紙,壘成堆壓出水分后,由媳婦搬到墻根一張張貼上去晾干。
而現在由于現代造紙工廠的沖擊,手工造紙作坊為了減少成本,造紙的原料改用木漿制的廢紙代替枸樹穰,廢紙大多是從印刷廠收購來的邊角料,用廢紙漿簡易方便、成本很小,穰反倒成了一種配料。這種“回收紙”現在大多用作廉價的“燒紙”,因為吸水性好可作為醫院產房的吸水紙,質量好的用來畫畫的白麻紙現在很少有人買了。
當造紙機器在生產線上出紙時,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復一年地重復延續千年的古老造紙工序,一個家庭作坊每天大約造出十三四刀紙。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術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現在僅剩6戶手工作坊!凹依锶司挥腥值兀乩锏氖粘蓛H夠家里人的口糧,所以手工造紙便成了家里收入的頂梁柱,F在這里40歲以下的男人都不造紙,嫌手工造紙累、枯燥、賺的錢少,都到城里打工了!
村頭打漿作坊,是全村打紙漿的地方,現在也廢棄了。如今,北張村幾戶造紙作坊到鄰村用打飼料的機器打紙漿。鄰村的賀家村也是,只剩下了村頭一塊記錄造紙歷史的牌坊。年輕一輩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民們都想讓自己的娃出去做大事。讓紙匠們更尷尬的是,隨著對白麻紙需求的萎縮和手工作坊的減少,過去天天見到的“穰商”,現在3年都很難見到一次。工具和原料的短缺、市場的萎縮、工藝傳承的后繼無人,都預示著傳承了1000多年的造紙工藝將瀕臨失傳的境地。
古法造紙術即將成為傳說
2005年是“蔡倫紙”誕生1900周年,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受現代造紙工藝的沖擊,手工造紙的用途和經濟收入大大減少就是北張村等地方的古老工藝面臨滅絕的根本原因。現在白麻紙每張幾毛錢,而在國外展覽會上每張高達6~7美元。據悉,在浙江、云南、貴州等地也存在著古老的造紙作坊,但像北張村還延續著蔡倫造紙法的地方卻很少見。
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這一點,大家都希望政府主導、村民集資,在北張村建一個展覽館或者博物館,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選一批青少年學習古造紙工藝,這可以增加村民的旅游收入,也讓這種正統的蔡倫造紙手工藝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在日本、美國等西方國家,手工紙已經上升為一種高檔工藝品用于文物展覽,與這些國家相比,北張村的手工造紙卻成了一種廉價的生產。
世界造紙歷史學會會員李仿是從北張村出去的研究專家,他提出“世界紙根在中國,中國紙根在長安”,得到了世界造紙歷史學會眾多專家的認可,北張村蔡倫造紙術跟《天工開物》中關于造紙工序的記載一模一樣,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發明造紙術的一個縮影。李仿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張村建立“天下第一紙展覽館”,更好地弘揚保護紙文化,成為一個紙文化旅游景點。
傳統文化遺產等待搶救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評選專家、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化遺產要防止外流。對以北張村為代表的古手工造紙工藝的保護,第一,要盡可能加大搶救力度,可以建立博物館,將整個造紙工藝的流程全面記錄、將工具等實物保存,更好地研究挖掘其文化價值;第二,當地政府部門要加大保護力度,特別是防止少數外國人以參觀為名進行“偷竊”。
這是傳統優秀文化資源,是一種地方性的“文化知識產權”,要樹立“國寶”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主任王建新教授認為,北張村為代表的傳統造紙工藝完全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對于北張村的造紙工藝要挖掘出它的獨特性和歷史文化價值,首先需要文保部門和有關部門制定全面的保護規劃,投入經費進行扶持。要學習日本將民間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人作為“國寶”保護,使其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合忠說,勿從經濟角度看待文化遺產。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非常高,但一些地方也存在著重申請、輕保護,重形式、輕內涵的傾向。地方都是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文化遺產,“伸手要錢比誰都積極”,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視、保護得不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苑利表示,政府支持至關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各級行政部門可以越俎代庖,這種行為不但會挫傷民間社團組織保護遺產的積極性!懊耖g事民間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民間文化本色,民眾才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