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泡

錘打

抄造

晾曬

西格麗德向納西族人學習古法造紙
當世界上大多數年輕藝術家都在現代文明中尋找新媒材時,西格麗德·霍姆伍德這位年輕的畫家卻仿佛活在好幾個世紀前,探索著從古老的工藝中獲得創作材料。西格麗德將歐洲傳統中的造紙,帶回造紙術的發源地中國,并且深入云南玉龍山區的納西族地區,在一座名為烏木的小村莊里與當地的東巴人切磋造紙工藝。近日,在完成了在中國為期幾周的考察實踐后,西格麗德滿載而歸。
采用傳統手法
具有瑞典與英國血統的藝術家西格麗德自稱為“農民畫家”,她的創作懷舊氣質濃郁,不僅大都采用天然材料與傳統手法,其理念也基于一種與自然相契的精神,貫穿于創作過程與作品本身。
應“維他命藝術空間”之邀從倫敦來到中國時,她帶上了一些自己手工制作的紙張與紙漿。其中白色的紙取材自英國一個名為“都鐸小組”的社團手工制衣時的邊角布料(“都鐸小組”致力于都鐸王朝晚期[1560-1603]這一英國古典黃金時期的歷史研究與情景還原,社團成員強調在事無巨細的實踐體驗中進行研究),而藍色的紙張原料則來自瑞典一家以有機棉與天然染料制作牛仔褲的產家,她將因質量問題被退回的牛仔褲變廢為寶。
成為共同語言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的東巴造紙工藝,吸引著西格麗德在烏木的當地村寨里住了兩周。完全的鄉間勞作對她而言并不陌生,雖然語言溝通有所障礙,但天然材料與古法造紙成為西格麗德與當地村民之間超越言語的共同語言。在納西族的東巴文化中,本就有在手工制成的紙張上撰寫經文、制作志本的傳統;西格麗德則利用這些紙,以繪畫、白描的形式,記錄下她在烏木逗留期間的風土人情,為當地人作肖像畫。
若說東西方的造紙法仍是大同小異,材料的擇取便有各種美妙的差異,而對新原料的發掘,也是西格麗德此番中國行的一大目標。她在考察與實驗中還發現,很多自己熟悉的染料作物實際上還是中國傳統中草藥的原料:除了可入藥的靛藍,還有可做黃色染料的黃檗、可做紫色染料的紫草等。如其所言,這種創作實踐的意義來自于“不同材料、以及與它們互動的藝術”。
尋求中西合璧
上個月,西格麗德將她在云南山里學到的造紙法帶回了北京,在觀心亭的工作坊中與大家分享。西格麗德一身16世紀北歐風格的粗布農場裝束,與樓層的現代氣派形成了鮮明對比,她怡然自得地向觀眾說起自己在中國的種種農作、手工勞動經歷。
當天,西格麗德選用了瑞香狼毒樹皮、廢舊牛仔布和純麻布3種材料,并依次展示了納西族和目前歐洲流行的造紙方法。三種材料的造紙過程大抵相似,簡單地可總結為浸泡、錘打、抄造、晾曬等幾個步驟。整個活動現場一直回蕩著納西族高亢的音樂小調,和手工造紙的氛圍甚是相得益彰。她自身所帶的斯堪的納維亞氣質融入到中國少數民族古老神秘的文化傳統中,僅僅是在這種創作的行跡(而非作品)中,便油然而生出某種令人歡欣的浪漫氣息。
在返回倫敦后,西格麗德將以之作為新創作項目的基礎;蛟S我們可在明年她與中國藝術家段建宇的合展中,看到用美麗的古法造紙創作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