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河北柏鄉縣以培樹龍頭企業為主要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加速造紙產業改造提升進程,取得明顯成效。造紙類企業數量由37家減少到9家,生產能力提高近4倍,產值增加近5倍,財政貢獻率增長近3倍。
理清思路,對標先進,把培樹龍頭企業做為發展重點。一是開門決策,深入論證。明確了企業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低等三大制約造紙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堅定了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的發展路子,增強了破解“有產業無龍頭”核心癥結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對標先進,激發動力。結合省市組織開展的“對標行動”,先后20多次組織骨干造紙企業赴山東、江蘇、浙江等先進地區參觀考察、參加產品博覽會,引導其認清形勢、看到差距。與此同時,瞄準國內造紙行業領軍企業開展定向招商,為本地企業樹立發展標桿,引“狼”入室訓練“弱羊”,目前已有3家大型骨干企業成功落戶柏鄉。河北東大公司年產2萬噸特種紙項目,總投資1.5億元,部分產品填補國內造紙產業空白,生產的電容紙有“紙中之王”的美譽,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鋼紙一條龍生產基地,被邢臺市政府列入高新技術產品和特色產品企業,被河北省確定為特種紙生產基地。三是集中民智,科學規劃。制定出臺了造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對造紙產業不拋棄、不放棄,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幫扶、企業自主、堵疏并舉的原則,強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重點扶持寶石等6家骨干優勢企業,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整合資源,破解難題,為做大龍頭企業讓出發展空間。一是節能減排。2008年以來,根據國家產業發展要求,先后出臺關停不達標造紙企業專件23件,采取吊銷執照、停水斷電、清除原料、拆除設備等硬性措施,徹底淘汰了所有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1萬噸以下廢紙為原料的環保不達標生產線。三年來,共計關停小造紙企業29家,節約產能規模10多萬噸。通過引導扶持骨干優勢企業對中小型企業兼并重組的方式,將節約下來的這些產能規模優化整合,集約利用,為做大優勢企業規模奠定基礎。目前,整合之后的6家傳統造紙企業均達到了國家扶持的產能規模標準。二是引導產業進園區。集中力量重點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的柏鄉鎮和西汪鎮兩個新型造紙工業園區,加強產業聚集,土地、基礎設施等資源要素優先供應龍頭企業。目前,包括9家主要企業在內,已有19家造紙類相關企業入駐園區。
狠抓技改,研發新品,打造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是采用新工藝。對接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技術成果,成功引進了熟料造紙新工藝,由骨干優勢企業帶頭,對造紙企業全部實行了“生改熟”改造,實現了生產工藝的徹底革新。改造后,水資源消耗由200立方米/噸紙降低到0.7立方米/噸,且無污水外排;萬元工業增加值煤耗由5.04噸標準煤降低到2.3噸標準煤;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別降至23噸和368噸,較2008年降低99.5%和86%。二是更換新裝備。各企業在用足用活國家和省對技術改造設備購置抵扣政策的同時,加大投入,購置低能耗、大寬幅、高車速造紙設備,提高生產裝備水平。三是開發新產品。
轉變作風,精細服務,推動龍頭企業脫穎而出。柏鄉縣各部門把培樹龍頭企業、扶持造紙產業改造升級做為“一號工程”。一是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服務平臺。對造紙技改項目,建立了綠色通道,從立項審批、環境評價、籌資融資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化服務。二是加強銀企合作破解融資難題。建立了以政府為中介,骨干優勢企業和金融機構信息共享的溝通對接平臺。對確定的造紙龍頭企業,采用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股東個人連帶責任等多種反擔保方式,協調資金5000多萬元,解決了企業改造升級的啟動資金難題。三是積極協調爭取政策資金支持。2010年,爭取上級“關小”資金466萬元,占全省“關小”資金的5.2%;2011年上半年,抓住中央淘汰落后產能財政獎勵資金的機遇,申報的9家造紙企業全部通過省工信廳審核,預計可爭取國家獎勵資金4455萬元。2家造紙企業的技改項目入選省2011年度100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儲備庫,預計可爭取技術改造資金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