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作為"使者"將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財富。
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傳統的造紙工藝正在淡出歷史舞臺,而"幸存者"則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一種是加速流失,另一種是在商業化的需求下加速恢復。
專家認為,由現代化引發的傳統造紙工藝流失,也加劇了紙質文物修復的難度?茖W地保護古法造紙工藝,不僅可以保護紙張這種特殊的歷史和文明傳承載體,也為未來造紙技術的發展變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孕育智慧和文明的古法造紙術
"我們家族祖祖輩輩制作皮紙,傳到這我已經是第10代了。"57歲的貴州貞豐縣小屯鄉龍井村村民劉仕陽說。
據介紹,小屯皮紙又稱白綿紙,始于清代咸豐年間,主要品種有書畫紙、捆鈔紙、黑夾紙、黃金紙。因其純手工制作,工藝流程不添加任何化學制劑,紙質如綿而成名。
2006年,小屯皮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在,作為傳承人的劉仕陽每生產一張皮紙,都要遵循老祖先的生產工序和器具,整個過程包括浸泡、蒸煮、打漿、抄紙、烤干等數十道工序。
"因為貴州相對閉塞,傳統造紙工藝保留下來的相對較多。特別在一些邊遠地區,傳統造紙至今與百姓的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貴州文化廳廳長徐圻說。
據介紹,早在20多年前,貴州省就開始關注貞豐、丹寨、烏當、盤縣、安龍等地的民間造紙工藝。近年來,一部分工藝被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能工巧匠也被列為傳統技藝的傳承人。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奚三彩說,有的古紙距今已保存了1000多年,使得一些重要文獻典籍得以留存。其中,敦煌出土的一種紙里面加了中草藥,還可以防蛀防霉。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陳剛認為,手工造紙技術是經過千百年摸索出來的,目前還有許多尚未挖掘的內涵在里面。
"比如說,古紙在沒有現代生物發酵技術的情況下,用人尿、豆漿來發酵,既省錢又環保",陳剛說,"保護造紙工藝的多樣性,可以為造紙工業的發展提供潛在的支撐,F階段我們考慮的主要是生產效率和成本,但未來變革的智慧可能就孕育在這些傳統的工藝里。"
繁榮與冷落并存,古工藝快成"活化石"
劉仕陽回憶道,上世紀90年代,外地低價的機制紙差點把他們的手工紙產業沖垮,直到這兩年外地手工紙生產減少了,他們的生產作坊才又多了起來。
"商業化對我們的沖擊很大。"劉仕陽坦言,有段時間,為了縮短制造工期,他們在拌料時用堿取代了石灰,這一舉動被政府部門發現后制止。
在古法造紙技藝與商業、市場"觸電"的過程中,生產者的"短視"行為正受到專家的批評。
"有的地方搞旅游開發,扔掉造紙過程中繁瑣、復雜的工序,只把具有表演性的部分保留下來讓游客觀看、體驗,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造紙工藝的破壞。"陳剛說,但同時也有一些商業化運作探索比較好的例子,比如江西鉛山的連史紙,幾乎已經失傳,現在有人正在努力恢復。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教授李曉岑認為,古造紙工藝正面臨著兩種現狀,一種是加速流失,另一種是在商業化的需求下加速恢復。
李曉岑說,很多手工紙具有機制紙所不具備的特殊用途。但在一些地方,受到機制紙沖擊,造紙工藝發生了變異,紙張原有的優良屬性在下降;或降格為單純的迷信用紙,層次低、價格便宜;還有一些傳統的造紙工藝瀕臨滅絕。
"有的手工紙看似繁榮,其實只是形式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說,"由于技術的變異和纖維植物原材料越來越難尋找,核心的傳統技藝其實在消亡。"
還有不少專家認為,古造紙工藝的流失加劇了紙質文物修復的難度。
王金玉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的古籍修復專家,主要從事古書畫修復,跟古紙打了30多年交道。她告訴記者,修復紙質文物,紙張質地要盡量地接近古籍,但這往往很難尋找。
"很早以前,我們用出土的古紙修復文物,但很快便用完了,現在連這些古紙也成了文物。"杜曉帆說。
曾經的"文明使者"呼喚科學化保護
李曉岑告訴記者,他承擔了一個名為"中國古紙科學價值挖掘研究"的項目,將于今年12月底啟動,是國家文物局的"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價值挖掘與展示"的組成部分。
古紙曾是文化傳播的"使者",至今仍有很多中國的紙質文物如繪畫和古籍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專家們認為,要研究東亞文明與歷史,對一些獨特造紙工藝的搶救性調查研究已刻不容緩。
陳剛認為,現在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比較重視,但后續的保護措施卻難以跟上,一些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名錄后就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奚三彩認為,對傳統造紙工藝和古紙的調查研究必須科學化、系統化,應建立起細化、量化的數據庫指標體系。
"舉例來說,造紙點水源的ph值,紙的纖維結構、長短和密度,纖維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原料采摘時間等等都可以被囊括",奚三彩說,"經過對傳統造紙工藝、配方、原料、紙質的科學衡量,類似的優良特性都可以被吸收放大。"
據杜曉帆介紹,中日韓三國專家正在著手建立一個傳統造紙工藝和紙張的數據庫。通過三國對傳統造紙工藝和紙張基于相同標準的調查研究,建立東亞地區傳統紙張研究的交流平臺,實現各國紙張保護技術的經驗共享,形成紙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東亞標準。
目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的籌劃下,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和日本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都已參與到數據庫的建設和標準制定中。
為加強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價值挖掘與展示,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指南針計劃",以充分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提高對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水平,"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傳承與展示示范基地建設"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貴州省文物局局長王紅光說,貴州已經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一些專家達成合作意向,就傳統造紙工藝的調查保護和相關人員培訓開展合作,打造傳統工藝的"標本",為東亞地區傳統造紙"基因庫"建設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