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紙之源·四川行:走近“大千紙”
 
http://www.hnckzkzs.com  2011-09-27 國際在線

書畫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作為其載體的書畫紙也伴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2011年6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紙之源”夾江紙報道組來到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作為報道組記者,我有幸親自撥開歲月的塵埃,體會那份歷經千年積淀而成的厚重。

夾江地處四川盆地西南,有著“中國書畫紙之鄉”的美譽。夾江書畫紙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擁有一千多年歷史。夾江紙因質地綿、韌、白、不蛀不腐,潤墨效果強,宜書宜畫,而與安徽宣紙一同被國畫大師張大千譽為“國之二寶”,也因此被后人稱為“大千紙”。

蜿蜒的山路兩側是蔥郁的竹林,流淌其間的潺潺溪水在不知不覺中把巴蜀大地的靈秀之氣滲入到了這方土地的一草一木之中,更浸潤了這里流傳千年的竹紙制造技藝。經過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后,我們記者組一行來到山腳下一間名為“狀元紙”的手工造紙作坊。

年過花甲的楊占堯老人是這家造紙作坊的第12代傳人,同時也是夾江傳統竹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受家庭影響,楊占堯從16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竹紙制作技藝,但直到44歲才完全掌握了整套制作過程。

夾江書畫紙從造料到抄撈共15個大環節、72道工序,是保存“蔡侯紙”技術最完整的造紙技藝。在楊占堯的作坊里,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抄撈”這道傳統工序。楊大爺的大徒弟先給我們進行了演示,看著他如此輕松、嫻熟地將紙料從紙槽中均勻地抄撈起來,我不禁開始在一旁摩拳擦掌。然而,當看到紙料在自己手中的濾網上薄厚不均地糾結成團,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最令我們嘆為觀止的要數分紙的環節——經抄撈上來的紙料均勻地一層層鋪展開來,晾干后工人用鑷子輕巧地一揭,一張均勻、棉韌的紙張就呈現在我們面前,并且與尚未分離的紙張毫不粘連——不得不令我們感嘆前人的智慧。

2006年,夾江竹紙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千年的傳統技藝卻面臨著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楊占堯老人介紹說,現在紙鄉的年輕人更熱衷于外出打工,這給竹紙制作技藝的傳承著實帶來不小的沖擊。為了保護這項傳統技藝,政府每年都會組織培訓,并為傳承人提供用于維修生產工具的專項資金和生活補貼。地方政府和人大每年也都要到基層了解技藝傳承所面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這些保護措施為竹紙技藝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握1米見長的月牙形彎刀,楊占堯仔細地完成了裁邊這最后一道工序,又一刀嶄新的“大千紙”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輕輕撫摸著柔軟而富有質感的紙張,仿佛觸碰到了千年的滄桑歲月。楊占堯說,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把這72道工序延續下去并發揚光大。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孫子能延續祖輩的事業,把這項傳統技藝代代傳承下去。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