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村的手工麻紙在山西人眼中并不稀奇,蔣村的麻紙造紙法曾遍布城鄉。蔣村麻紙是利用廢紙和麻繩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紙張,形成于16世紀,其工藝主要流傳于山西定襄一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樊嘉祿曾表示,這樣的技藝,就是蔡倫當年做紙的辦法,以麻頭、破布、舊漁網來加工紙。在隋唐以前曾流行過這種紙,但宋元后就棄用了,僅在民間一些特定場合使用。蔣村的麻紙,正是用正宗的“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造出來的紙。
蔣村手工麻紙憑借其獨特的傳統制作工藝以及優良的品質曾譽滿河北、內蒙及晉北地區,成為百姓生產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千年老手藝尚未失傳
定襄縣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轄,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山西省十大非遺之一“蔣村苧麻造紙技藝”的傳承,給這片土地打上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烙印。定襄蔣村集聚特色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和自然條件,使蔣村的麻紙制作工藝在傳承過程中產口細分出,包括有大老連、二老連、對尺四、高二連、錦文紙、麥糊紙、蒲紙、記帳紙等十余種。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時的苧麻造紙技藝曾被認為失傳,然而,經調查發現,在定襄蔣村鄉還幸存著這種技藝的身影。蔣村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的故鄉,薄老的父親薄昌福就是以種莊稼和操紙為業的。
蔣村麻紙的制作及工藝傳承主要由蔣村當地的百姓承擔,制作者往往半工半農,以家庭作坊式經營為主。民國初期蔣村造紙業主達到11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從業人員350人,年產麻紙150萬刀。有名的字號有萬盛昌、德升恒、德太元、福和永、福順昌、永萬泉、永隆泉、慶和隆、萬厚永、崇圣昌、東盛永、萬和昌等。
蔣村麻紙分黑白兩種,具有薄即透明度高、韌即撕力大、耐即耐磨耐揉等特點,根據考古發現和有關專家研究證實,純正優質的麻紙可以保存一千二百年以上。蔣村麻紙在近400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從清朝中葉至20世紀80年代的鼎盛時期,也在抗日戰爭和文革期間一度蕭條,之后又恢復了元氣。
山西省忻州市文物“三普”辦資料組長田雷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蔣村麻紙產品主要銷往河北、綏遠等省,以及山西神池、岢嵐、五寨、靜樂等周邊縣市,在內蒙及陜北一帶也有一定的市場。由于山西定襄蔣村麻紙制作技藝考究,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經審批,現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在國家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蔣村麻紙制作技藝面臨著被保護、修繕、發展創新的歷史新階段,市場前景廣闊!
獨特的蔣村麻紙制作技藝
蔣村每家紙坊都供奉有蔡倫牌位,蔡倫被當地人尊為造紙祖師爺,牌位兩旁的對聯上書:“漢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每逢農歷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兩大集日,修筑牌樓,豎起旗桿,各家各戶宰羊,以祭典祖師,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都要趕來聚會,熱鬧非凡,形成了獨特的造紙文化。據本報記者了解,劉隆千老人是蔣村最大的造紙作坊經營者,其作坊也是目前唯一現存最完整的傳統蔣村麻紙作坊的代表。
蔣村麻紙的主要特點是薄、韌、耐,廣泛應用于糊窗戶、記帳、學生寫仿、打頂棚、祭祀等領域。其質地透亮可防寒;雨打不易爛,風吹不易破;打頂棚筋骨堅韌,拉扯不斷;含水吸粉,清白平展;做賬本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不蟲蛀,保存年限久遠。
說到蔣村麻紙的制作工藝,其流程大致為,先選料,將廢舊麻繩與紙條等原料放入大鍋蒸煮,煮好后將麻繩紙條等砍爛,按比例把配制好的漂白粉倒入汗池,然后用刮板攪拌均勻打成紙漿,操紙工人手持竹簾(由竹破成細桿穿起來用油煮制而成)盛入汗池,將配制而成的紙漿掛在竹簾上,再一張一張推在托板上將水壓干,即操作完畢。繼而再一張一張曬在白灰墻上,曬干后將紙揭下,進行削紙整理。最后打成紙捆(一捆為2000張),這樣整個操作過程全部完畢。
山西定襄蔣村麻紙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今后定將在繼續保持傳統手工工藝的基礎上拓展,使這種古老的工藝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