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剛過,國慶在即,廠家商家早已經開始搶灘市場,各種各樣琳瑯滿目的禮盒不斷充斥著各大超市賣場。我國向來崇尚禮尚往來,這原本只是表達心意,無可厚非。起初,重視包裝打開了商品的銷路,也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在人們攀比意識和面子工程的雙重作用下,“包裝”早已偏離了它最初的功能。
隨著人們的腰包日益膨脹,送出去的禮物也當然要與人相稱,于是乎禮品包裝變得日漸奢華。然而,這些華麗的包裝既不能吃,也不能作長久的裝飾品、工藝品來擺設,更有許多包裝材料達不到衛生、安全要求,還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禍患。據臺灣有關媒體報道,某航空公司送給自己員工的月餅所選用的包裝材料是3號塑料,也就是PVC聚氯乙烯,這種材料就可能會溶出塑化劑,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同時,過度包裝的商品最后的待遇多是用一半、丟一半,包裝越講究,浪費越大、垃圾越多、危害越重。這不中秋節剛過,海口市區各大超市的禮盒月餅就已經下架。爽口月餅吃了,包裝精致的禮盒怎么辦?多位市民和廢品回收人員都對月餅盒的回收利用表示頗為尷尬:看似奢華的月餅盒回收價格低過廢紙,即使這樣回收人員也不愿意收購,大部分曾經天價的月餅盒只好淪落垃圾之中。
以一盒售價100元的月餅為例,其成本有多少呢?有業內人士指出,就一盒月餅本身而言,雖然自今年以來白糖、雞蛋等月餅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上人工、運輸費用的上漲,但從理論上計算一盒百元月餅的成本價格絕對不會超過20元。由此可見,消費者更多的在為豪華包裝和物流等環節埋單。
然而,也有一部分“奢華月餅盒”受去年“天價月餅事件”影響,尤其去年4月1日國家施行強制性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對飲料、酒、糕點、糧食、保健品、化妝品及其它食品的包裝空隙率、成本及層數都分別做出了明確的限制說明,于是一些商家普遍在包裝上都降低了格調,甚至一些商家還打出“簡約消費”的口號,力圖讓禮品包裝逐步回歸樸素。
其實,筆者認為要想遏制“奢華包裝”,一方面要鼓勵消費者改變原有的購物心理,給親朋好友贈送的禮物無論奢華或樸素都是一份心意,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另一方面就是廠家和銷售商,畢竟一般來說除單位或個人特殊要求之外,消費者還是很愿意接受那些包裝樸素的商品的,導致了一種“送禮的自己不用,收禮的自己不買”的奇怪現象;此外,并非每個消費者都對樸素包裝“不感冒”,只因為市面上樸素裝的商品寥寥可數,讓那些不想購買奢華禮盒的消費者們別無選擇了。
希望在下一個節日來臨之際,出現在消費者們眼前的不再是那些華而不實甚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奢華禮盒,而是能給人帶來清爽視覺和多年以前美好回憶的質樸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