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召開的陜西省水利工作會議獲悉,陜西省決定用鐵腕手段對渭河進行污染防治,動員沿河兩岸的市縣政府和群眾,通力合作,用3年時間使河水變清。
據介紹,渭河陜西段全線綜合整治工程已于今年2月17日開工建設,目前開局良好,施工進度超過預期,8月27日又開工了南山支流防洪蓄水工程,將從根本上變水害為水利。但沿河少數企業違法排污的問題仍然存在,陜西省要求該關停的企業堅決關停,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河清水。
據了解,渭河污染加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鎮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及生態水的嚴重匱乏是渭河污染的三大原因!笆濉蹦┑2005年,渭河綜合污染指數為4.44。經過5年的綜合整治,渭河水質已經有了巨大變化,2010年,渭河干流的綜合污染指數已經下降到1.74。其中渭河潼關入黃斷面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已經達到Ⅳ類水質標準。
自2005年起,陜西省共關閉渭河流域造紙企業134家,造紙企業由2005年的194家減至目前的60家。同時,對保留的造紙行業結構進行調整,將20余家污染負荷很重的化學制漿造紙企業轉產為污染負荷較小的廢紙造紙企業,規模壓縮了近三分之二。還淘汰關閉了140余家電鍍、果汁加工、化工、印染等企業。
2005年,渭河流域只有6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不足50萬噸。而目前已經達到56座,日污水處理能力近240余萬噸,實現了縣縣有污水處理廠的目標。按污水處理負荷和污水管網納污能力測算,渭河流域的實際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60%以上。
此外,陜西省還對流域內110余家國控、省控重點排污企業安裝了水污染物排放在線自動監控裝置,并建成了渭河干支流1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省、市環保網絡監控平臺。省市網絡監控平臺與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渭河干支流1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聯網,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網絡監控體系。
2010年,陜西省開始實行渭河上下游水污染補償制度,對渭河干流寶雞出境斷面、咸陽出境斷面、西安出境斷面、渭南出境斷面水質實施考核。此辦法的實施開創了水污染防治工作與各市政府責任掛鉤的先河。
今天召開的全省水利工作會議還提出,關中地區要強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監督管理,重點控制入河排污、重金屬污染和地下水、地熱水超采。特別是地下水超采、偷采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據透露,涇惠渠灌區的地下水位30年間平均下降了9米,個別地方下降了20多米,不僅透支了資源,也帶來了地下水污染、土壤鹽漬化和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一系列問題。陜西省要求建立健全地下水監測體系,依法劃定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圍并嚴格實行取用水總量控制,并采取雨洪補給、再生水回灌等措施補充地下水。同時,各地要按照嚴格保護、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有償使用的原則,加強對地熱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據悉,陜西省水資源總體緊缺且時空分布不均,人均、畝均占有量僅相當于全國的一半左右,7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70%的水量在陜南。近幾年,全省水資源總量逐年減少、水體面積逐年縮小,用水量卻逐年增加,農業生產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洪澇干旱災害交替發生,工業和生活用水趨于緊張。
到2020年,陜西水利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成五大體系、十大工程。五大體系是:一是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大幅提高水資源調蓄保障水平;二是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一江兩河”(漢江、黃河、渭河)與重點城市的防洪能力顯著增強;三是農業高效灌溉體系,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00萬畝以上,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四是水土保持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城鄉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五是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形成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和水利服務體制。
十大工程是渭河全線綜合治理工程、引漢濟渭工程、陜北黃河引水工程、引紅濟石工程、安康東壩防洪工程、涇河東莊水庫工程、榆林王圪堵水庫工程、延安南溝門水庫工程、咸陽亭口水庫工程和西安李家河水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