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術紙至今仍用手工制造
國家一級美術師牛金剛今年剛剛把創作基地搬到了富陽的黃公望村,他作出決定的理由有兩個:其一是為追尋前人足跡,黃公望村是元代山水大師黃公望晚年隱居之地,不久前在臺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即創作于此;其二是為了一種紙,富陽有種古老的手工紙,名叫元術紙,古代曾用于奏章,牛金剛試著用了用,覺得“有歷史感,而且不比宣紙差”。
和牛金剛作出同樣決定的人不少,今年以來,已陸續有40多名書畫家從全國各地而來,入駐黃公望村,接納他們的是一個剛成立不久、名為“緣竹坊”的書畫創作基地。雖然具體操刀這一項目的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但背后的主要推動力卻來自“新三元書紙廠”,后者恰恰正是國內唯一的元術紙制造商。
62歲的李法兒是新三元書紙廠的創始人,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竹紙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第一批浙江非遺傳承人。在他記憶里,自己從10歲開始就看著父輩砍竹、辦料、抄紙、烘紙。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允許私人辦廠,李法兒辦了這個廠,早年產的紙大多用于書法、公文、學生習字等,也向東南亞一些國家出口。
“元術紙取材竹子,由于工藝不同,這種紙只能手工產,機器做不了。”李法兒說,今年已經備下100萬公斤原料,預計產紙也不過200萬張。“近幾年來有不少書畫家找到我,要我給他們供紙。”李法兒考慮了很久,最后決定把書畫用紙作為元術紙的主攻市場,并投資開辦了“緣竹坊”,想要在宣紙一枝獨大的書畫紙市場上分杯羹。
在富陽造紙協會秘書長董良興看來,元術紙也是富陽紙業轉型一個不可多得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