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日前大唐御宣被定為北京市佛教協會成立三十周年大會紀念品。
宣紙的記載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北京云居寺是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珍藏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其中紙經所使用的就是傳統的特種手工藝紙張——宣紙,紙經已經保存了600多年。
云居寺監院果堅法師上個世紀中出生于安徽省的涇縣,從小就受著文化之鄉和老一輩的文化熏陶,出家后在云居寺10余年里,更被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所吸引。2009年初,果堅法師為傳承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寺內珍寶紙經為樣本,歷經寒暑,在宣紙的產地安徽涇縣,在宣紙的基礎上研制一種新紙,這種紙張遵循古法純手工制造,采用最原始的材料,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并且可以保存上千年。
據了解,“大唐御宣”以榆科落葉喬木青檀皮和精選沙田稻草為原料,先分別制成皮料漿和草料漿,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添加紙藥(獼猴桃藤汁)抄制不同品種的宣紙。整個生產過程有100多道工序。由于工序繁雜,制作過程嚴謹,“大唐御宣”的年產量將會在一萬張左右,可稱的上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