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陜西省應急中心獲悉,由于預防措施得力,積極應對,2011年上半年,全省共突發漢中南鄭天鴻基礦業公司尾礦泄漏事件1起環境事件,污染事件數量同比下降67%,環境安全形勢進一步好轉。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陜西省按照“內抓基礎建設,外防環境事故”的總體思路,從開展專項檢查、完善應急體系、建設物資儲備庫等6個方面重點抓好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開展專項檢查
對20起未摘牌的省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進行檢查
重預防,積極開展專項執法檢查。今年3~4月,組織開展春季環保后督察行動,全省對20起未摘牌的省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反復投訴的環境問題及部分重點企業進行檢查。相繼開展了市級城市污水處理廠專項執法檢查、部分小氮肥及造紙企業專項執法檢查及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執法檢查,并對查處的問題企業采取了立案處罰、限期治理、限期關閉等措施,對重金屬重點防控區進行綜合評估、全面監測,并編制了《陜西省重金屬重點防控區評估工作方案》。
抓重點,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今年以來,全國天氣異常,各地普降大到暴雨,陜西省提前預警預測,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緊急通知》、《關于加強尾礦庫環境安全隱患排查的緊急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加強檢查,對風險點位密切關注。
針對突發事件污染種類多樣、時間緊迫、不確定性高等特點,環境監察部門注重在實踐中錘煉隊伍、在處置事件過程中磨練隊伍。妥善處置了漢中南鄭天鴻基礦業公司尾礦庫泄漏突發環境事件和寶雞氮肥廠爆炸等存在環境隱患的突發事件。
打基礎,初步掌握全省環境風險源底數。結合近年來開展的環保專項行動,在日常執法檢查活動中,陜西省注重對風險化學品企業、隱患尾礦庫和飲用水水源地的排查和資料的收集整理,掌握了全省543家環境風險及危險化學品企業基本情況。收集了全省259座尾礦庫具體位置、含渣廢水、底泥污染物以及主要周圍河流流速、流量和周邊居民等3000多個數據,摸清了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業情況。并對74家企業和33個水源地存在無應急預案、預案不完善、無應急物資等問題限期整改落實,有效遏制了環境事件的發生,為今后預防和處置環境事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完善應急體系
形成了省市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3個層次的環境突發事件防控體系
定制度,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今年以來,陜西省環保廳結合當前形勢變化,先后修訂發布了《陜西省環境保護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出臺了《陜西省環境保護廳處置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制定《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送辦法》。今年還計劃修訂《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陜西省環境應急專家組管理辦法》、《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逐步形成了省市政府、環保部門和企業3個層次的環境突發事件防控體系。
建硬件,建設環境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在前期建設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平臺的基礎上,陜西省加大開發力度,建設了集預警預測、信息研判、輔助決策、遠程指揮為一體的指揮模塊系統。2010年5月,根據實戰需求,將便攜式移動通信站改裝成車載移動靜中通,實現了現場指揮與后方決策的對接。并積極與省測繪局聯系,商定在全省地理信息系統中體現尾礦庫庫容、衛星遙感圖像、特征污染物等信息,為提升全省環境應急預警監控能力奠定基礎。
搞保障,建設全省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針對陜西省突發環境事件高發的實際,結合近年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陜西省已著手在全省范圍內建設輻射周邊的環境應急儲備庫。按照關中、陜南、陜北三大區域,申請省財政應急款400萬元,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環境應急物資儲備試點建設。今年5月,完成了渭南、銅川、榆林、商洛4個地市以及省級應急庫應急物資的配發工作。
據悉,由于下半年進入汛期,尾礦庫安全隱患將較為突出,整體形勢仍十分嚴峻,陜西省將會落實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按分級管理開展全省應急預案評估、備案、監督工作,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并計劃7月以水污染事件為假想事件,運用先進的通信手段、完善的物資儲備,開展一次綜合應急演練。同時開展全省應急管理培訓,解決敏銳性不夠,思路不清晰,處置方法不多,信息報送要素不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提升環保部門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