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探索我國印刷技術的發展與回顧
 
http://www.hnckzkzs.com  2011-07-18 百科

   印刷,作為一種圖象與文字復制的技術,其社會意義在于它在復制文字與圖象的同時記錄和傳播著相應的歷史文化,因此,最早出現印刷技術的國家必然是人類文明的古國。印刷作為一門用來復制的實用技術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所熟知的印章即是它的早期雛形。印章在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約在殷代即已經有大量由金屬、石、陶、骨等制作的印章。早期的印章多為陰文,即文字凹于印面,后來又出現了陽文印章,即文字凸出于印面,印章在歷史上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作為記號或標記的證明,尚不是以復制為主要目的工藝形式,但是簡單的印章中包含了復制技術中凸版及凹版的深刻原理,對于印刷技術的發明在印的觀念上以十分重要的啟迪。

  發展歷史

  唐朝初期,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用梨木或棗木作版材,用刀把圖文刻出來,然后在版面上涂上墨,然后將紙張覆蓋在著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紙上施加壓力刷拭,完成圖文的轉印。這一時期的雕版印刷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圖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塊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過程是很費力費時的,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最早也是出現在我國。

  宋代,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钭钟蓡蝹字符組成,可以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關圖文信息,用完拆開后又可以重復使用。

  隨著雕版技術和活字印刷的發展,公元1340年,我國發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將同一版面的內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幾塊同樣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張紙上,顏色從最初的兩色到后來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紀20年代,發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細、顏色妍麗、淺深適度、鮮麗如生。

  活字發展到14世紀,德國人谷登堡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當時印刷技術成果,發展出了鉛、銻、錫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質量和速度大大提高,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歐洲人,歷史關于他的史料記載不豐,目前還不能確定他是否借鑒了東方國家的活字工藝而發展出鉛活字還是其獨立研究的結果,應該說,谷登堡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發展活字的鑄造工藝方面。谷登堡并不是最早使用金屬活字印刷的人,11世紀初期我國首先發明了膠泥活字,但耐印度還不十分理想,中國的活字技術發明后較早地傳播到今天的朝鮮地區,13世紀中葉朝鮮人使用青銅鑄造活字,約一百年后,谷登堡發展出鉛合金活字工藝,更容易鑄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鉛是一種公認具有較高毒性的金屬,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對人體有害。

  1845年英國人制成了由重鉻酸鹽與膠組成的感光液,從而實現了用照相的方法制作銅鋅版,這是印刷歷史上又一重要發展,結果是由于將攝影的圖象引入到印刷,人類復制現實的能力向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對于歷史資料的記錄來說,意義重大。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制印刷機器上完成的,古登堡的時代就是這一類型,當時要完成200頁的印刷品往往需要一整天的繁忙工作

  17世紀中葉,同樣是一天的工作時間,則可以印刷出2000個頁面的印刷品,效率提高了10倍。今天,海德堡的SpeedMaster(速霸)系列平版膠印機則可以每小時印刷超過1萬份單張印品,如果以天計算,效率則又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

  二戰后,電子計算機給印前技術帶來了一場革命化的變革;文字排版由手動照排機發展到全自動激光掃描式照排機,使文字排版從鉛與火時代躍進到電與光時代。70年代,電子分色機的發明使用,使圖像處理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90年代,隨著專業領域計算機硬件及軟件的高速發展,在印刷產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商業印刷的作業流程逐步實現更加完善的數字化。尤其在印前領域,而彩色桌面出版系統(DTP)的出現給當代印刷業帶來了又一次革命。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掃描、數碼照相機、直接制版、數碼打樣、數字印刷機等設備實現了數字式聯合作業

  印刷業進入21世紀,國際互連網絡的普及與高速成長,又使得為跨國際印刷業務的實現成為現實,印刷,這一曾經是古老名詞,對于今天每一個相關從業者來說,都將是需要不斷地長期學習才能有效駕御的技術領域。

  印刷術的起源

  印刷術是我國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四大發明之一。而這四大發明,就其影響而言,又當首推印刷術。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生活的各個領域,無時無刻都離不開印刷品。

  就傳統的印刷術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我國傳統的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見手工雕刻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印刷之源。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手工雕刻技術在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經用于陶器的制作和用樹皮布印花,這是印刷工藝技術的開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術被廣泛用于在龜甲、獸骨之上或周邊刻文字。此后手工雕刻技術曰益成熟,并用于鐘、鼎、彝、器、碑文、璽印、磚瓦等制作上,從而引發出封泥、蓋印、印染、拓印等與印刷術頗為近似的轉印、復印技術,為印刷術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技術基礎。

  印刷是復制術。印刷通過印墨將印版上的圖文轉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對于印刷術是必不可少的。印刷術的承印物主要是織物和紙張。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倫在總結前人制紙的基礎上,用樹皮、破布、舊魚網等纖維原料,制成了質地優良的紙張,史稱“蔡侯紙”。紙的發明和紙張質量的不斷改善為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印刷術作為轉印復制對象的內容無非圖像和文字兩大類,由于社會對文字的廣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術的成熟和完善,而文字幾經演變才成為筆畫少且簡潔、規范、易于刻版印刷的文字。現有文獻資料表明,漢字簡化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新石器時期的圖形文字;商朝至春秋戰國時期,包括金文和銘文在內的大篆;秦朝時期的小篆;兩漢時期的隸書:魏晉期間的楷書;宋以后的宋體以及現代的簡化字。在文字演變的過程中,筆的發明和發展,使文字得以迅速演變成用于書寫、鐫刻和印刷的規范文字。

  世間的任何技術均以社會的需要為自己的存在前提,印刷術也不例外。社會環境及其對印刷這一復制術的需求,是印刷術出現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之一。這種工藝技術,隨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需要而萌芽、發展和完善。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