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立區 綠色崛起
――“十一五”廣西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一體
前言:
這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體: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
這樣的語句也遭到過很多質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但俯瞰“十一五”的廣西,一邊是奇山、秀水、綠樹、藍天、碧海,良辰美景依舊引人迷,一邊是版圖不斷擴大的現代化工廠、鱗次櫛比的高樓,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十一五”的5年,是廣西經濟社會進入發展快車道的5年,也是我區環保事業發展最快、取得成績最大、發揮作用最明顯的5年,環保地位提升迅速的5年。
這5年,我區環保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持廣西發展良好勢頭”的決策部署,克難攻堅,開拓進取,奮力拼搏,讓廣西初步實現了生態立區、綠色崛起。
如今,“山青水秀生態美,人杰地靈氣象新”不僅成為廣西的新標簽,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成為廣西的一大品牌、一大優勢、一大資源。
生態八桂,以優美的環境,生動實踐了“好”與“快”兼得、發展與保護和諧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成就5:執法為民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5年來,進行了多個環保專項行動,對1876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進行立案查處,對違法排污企業處罰1694多萬元;掛牌督辦1123個突出環境問題,大部分案件得到了較好解決;排查縣級以上飲用水源保護區963個,依法取締關閉違法建設項目30個、違法排污企業18家,關停新擴建項目60個,清理裝卸垃圾和油類碼頭3個;排查重點流域酒精、制糖、淀粉、涉砷行業企業1116家,責令209家違法企業立即整改;對745個工程建設領域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的項目責令限期整改;關閉取締了1411家不符合產業政策、違法排污的小造紙企業。
開展專項整治。關閉單臺容量5000千伏安以下的礦熱爐69臺,督促176家鐵合金企業全部建設布袋除塵設備;排查重金屬企業438家,查處環境違法企業65家,取締關閉11家,掛牌督辦7個典型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一批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電解錳行業環境整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重金屬污染防治積極推進。
成就6:輻射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環境監測與應急能力持續加強
“十一五”時期,我區輻射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全國首批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在南寧、桂林、百色市建成,自治區輻射站具備對電離輻射、電磁輻射、噪聲、空氣、水質5大類23項檢測能力。
環境監測能力大為提高。污染源監控中心建成使用,可實時對444家重點污染源企業、504個重點污染源進行監控,有效地遏制了非法排污行為。截至2010年,全區建成各級監測站95個,環保重點城市及環保敏感城市監測站配備了專用應急監測車輛和必要的應急及防護設備,能進行現場快速測定分析。自治區監測中心站及南寧、桂林、柳州等4個監測站配備了能對飲用水源109項指標全分析的大型儀器設備。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具備了飲用水源109項指標全分析能力。建成環境空氣自動站24套以及江河水質自動站17套。建成16套海洋水質自動監測生態浮標系統,能對欽州、北海、防城港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實施實時監控和赤潮預警預報。
對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各級環保監測、監察隊伍快速反應,科學應對,在第一時間為政府處理污染事故提供了科學的決策數據,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