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山西: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http://www.hnckzkzs.com  2011-05-20 山西統計信息網

    "十一五"時期,全省高度重視污染減排工作,始終把污染減排作為調結構、惠民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嚴格的行政舉措,努力克服結構性污染和環保歷史欠賬多的困難,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環保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把環保工作與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良好成效,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機制。

    一、環境污染防治成績顯著

    "十一五"時期山西采取各項有效措施,狠抓了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一是通過技術改造和推廣清潔生產,淘汰了一批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二是對大氣質量嚴重超標的地區,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新上建設項目不允許突破總量控制指標,全省大中型項目"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三是加大了對造紙、化工、制藥等重點行業的監察頻次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提高治理能力建設,對長期難以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實行限產或采取關停措施;四是嚴格行業準入,嚴格新(擴)建項目的審批,新(擴)建燃煤電廠、同步建設使用脫硫設施;五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

    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十一五"時期,全省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減少,工業企業"三廢"治理效率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28526萬噸提高到2009年的32694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由2005年的69.50萬噸減少到2009年的42.7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604.69萬噸減少到2009年的141.57萬噸,降幅達76.59%。全省焦化行業炭化室高度4.30米及以上機焦產量比重由"十五末"的36.90%提高到90.60%

    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進展。"十一五"時期,全省開展了飲用水源地污染集中整治行動,關停取締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所有排污企業。省政府將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列入全省環保工作重點,每年增加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編制了《汾河流域生態恢復環境污染防治方案》,2008年對汾河流域1437家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實施分類處置。其中對320家企業實施深度處理和中水回用,71家企業予以關停淘汰,20家企業實施搬遷。污染治理已取得成效,2010年監測的101個斷面中,全省地表水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26.80%,重度污染斷面比例比2005年減少11.60個百分點;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比2005年增加22.10個百分點;汾河上游水質20年首次達到Ⅰ類水質標準,全省地下飲用水全部達標。國家海河和黃河中上游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的9個跨界斷面水質全部達到考核標準。

    淘汰落后產能收到實效。"十一五"時期,山西把淘汰落后產能作為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削減污染負荷的有效措施。5年共關停小火電機組316萬千瓦,淘汰落后鋼鐵產能5397萬噸、焦炭產能4761萬噸、水泥產能2586萬噸、電石產能142萬噸。

    與2005年相比,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2.0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3.93%、17.60%,全部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時期,山西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方針,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工作。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決定的實施意見》,確定了生態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目標。完成了全省所有縣區環境容量核定和省級生態功能區劃,用總量控制和生態區劃引導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規劃環評和區域環評,努力從決策源頭防治建設項目與環境功能交叉錯位。啟動了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實施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汾河的生態環境功能得到初步恢復,太原西山環境綜合整治初見成效。2010年,全省共建煙塵控制達標區125個,煙塵控制區總面積992.40平方公里;空氣污染綜合指數較2005年下降62.05%,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平均為347天,比上年增加0.9%;共建成自然保護區4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15.40萬公頃,比2005年增加1.00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比重為7.40%,比2005年提高0.05個百分點。山西認真實施國家"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等政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進一步加強。五年來,完成營造林233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14.00%提高到2010年18.00%。

    連續十多年開展的"三晉環保行"記者采訪活動,擴大了環保聲勢,宣傳了環保知識,推動各級政府履行環保職責。

    三、環保投入進一步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得到加強

    "十一五"時期,山西不斷加大了污染治理減排投入,各級財政用于環保治理資金累計達46.90億元,其中省本級投入14.90億元,是"十五"時期省本級(4.28億元)投入的3.50倍,帶動全社會環保投入累計752.40億元,是"十五"時期全社會環保投入的3.25倍。環保投入的增加為全省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績,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功能明顯增強。2009年,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5.40%,比2005年提高5.08個百分點,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達到122.10升;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87.30%,比2005年提高19.01個百分點;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25512.50萬平方米,比2005年增長100.7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21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2.21平方米;2010年全省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95.30萬噸/日,與2005年相比,新增城鎮污水處理廠118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16.16萬噸/日。

    另外,城市綠化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太原市建成了汾河太原城區段蓄水美化工程,使其成為一項集防汛排污、水利綠化、環境保護及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設施。

    四、環境法制建設步伐加快

    近年來,山西環境法制建設出現了良好的勢頭,環境立法、執法、執法監督等方面成績顯著。相繼制定并頒布實施了《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9部環保法規,使環保執法開始走向正規化,環境執法力度明顯提高。

    "十一五"時期,山西頒布實施了《山西省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辦法》,推動重點工業企業全面達標;《山西省重點工業污染監督條例》,將區域流域企業限批、"三停"措施等納入地方法規體系。2010年9月,省人大審議通過了《山西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為深化污染減排提供法律支撐。全省持續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有效整合部門資源,對違法企業采取行政、經濟等綜合強制措施,對環境違法現象和違法者形成綜合治理,齊抓共管的約束機制。

    五、環境保護事業管理體系進一步強化

    "十一五"時期,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得到加強,環境管理、科研、監測網絡體系逐步完善。2009年山西省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山西省環境保護廳。截止2009年底,全省縣級以上共設置各類環保機構531個,全省環境保護機構實有10859人,比2006年增加873人。

    "十一五"以來,全省累計用于環保能力建設的資金達13.9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2.80倍,增配監測儀器設備4949臺(套),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全省119個縣(市、區)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初步形成了環境預警和應急監測能力。2010年全省有113個市(縣、區)開展了環境空氣質量檢測,其中83.20%的監測市(縣、區)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建立了以對重點流域為中心的水質監測網、海河環境監測網,開展了水環境質量監測許可證制度。從2007年開始,我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標準、統一運營、統一監管"的"五個統一"原則,投資6.90億元,歷時三年,在全省756家重點排污企業和省市兩級平臺建成了即監又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聯網廢氣監控點1023個、廢水監控點586個、視頻監控點170個、環保治理設施工況監控點1237個、分級警告和控制設備2071臺,初步形成集監測、監視、監控"三位一體"全方位實時監管體系。通過監測網和監控系統獲得大量環境數據,為全省環境管理、監督及科學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為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環境質量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料。

    "十一五"以來,山西環境保護事業雖然取得積極進展,但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在經濟總量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節能減排的壓力日益增加;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農村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實現"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快城鄉生態化,著眼于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和健康山西,堅持"綠色、低碳、潔凈、健康"的發展理念,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重道遠。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