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環保局決定對泉州市2011年第一批331家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企業實施停產整頓或關閉。
去年3月以來,泉州市政府在全泉州市范圍內開展“落實重點排污單位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自查自律行動年”活動,將制革(含人造革)印染、造紙等13個重污染行業的4455家重點排污單位作為工作對象,經縣、泉州市兩級環委會評定,篩選出黑色等級企業455家,進行函告和整改提高。截至今年2月底,仍有262家企業無法提升工作等級,按規定予以停產整頓或關閉。
同時,泉州市還對排污總量大或對環境潛在影響大的化工、印染、制革、造紙行業523家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對其中環境違法的194家企業開展為期3個月的停產整頓工作。至今,仍有69家企業未完成整改,按照規定予以關閉。
泉州市環保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對環保違法企業嚴懲不貸,下階段還將聯合其他部門加強后續督查,防止污染性生產死灰復燃。(2011年泉州泉州市第一批違反環保法律法規實施停產整頓或關閉企業(單位)名單詳見第十六版)
治污是加法不是減法
今日,泉州市環保局在本報公布了今年首批331家違反環保法律法規實施停產整頓或關閉的企業名單,向全泉州市人民展示治污最新戰果。鐵腕治污,不僅老百姓拍手稱快,更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讓越來越多的泉州人意識到:我們是在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治污,是一筆劃算的經濟賬。當前,海西《規劃》的面世,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競賽的開鑼,讓泉州各地產業發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提升”壓力: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就要早下決斷,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落后技術,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騰出更大空間。關停環保違法違規企業,在全泉州市經濟大盤中,既做了一個堅決刪除“黑色GDP”、降低環保成本的局部減法,更做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整體加法。這筆精明的經濟賬,將使泉州在擁抱低碳時代、決勝綠色經濟的未來競爭中,輕裝上陣,加速前行。
治污,更是一筆必要的民生賬。好環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直接關系著泉州泉州市的宜居水平、泉州人的生命健康與幸福指數。我們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負債發展之路,不能因為少數污染企業的眼前、局部的利益,而做出危及全泉州市人民長遠、整體利益的減法。只有“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生態環境,才能讓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才是真正踐行科學發展觀。
今年是泉州市“國家環保模范城泉州市”復核迎檢年,也是“城泉州市建設管理年”,我們欣喜地看到,環保部門重拳治污并公諸媒體,已成“習慣動作”,環保執法正從一場兩場的大風暴,漸變為常年頻刮的“四季風”。我們希望,踢到“鐵門檻”的污染企業也好好算一算治污賬:今后,在科技和創新主導的競爭中,污染帶來的眼前效益將越來越微薄;而在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的泉州,違法的成本將越來越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