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湖嶺屏紙:中國造紙術的活化石
 
http://www.hnckzkzs.com  2011-03-10 瑞安日報



腌“刷”

  說起屏紙和木活字印刷,瑞安人當然很自豪,大家都說:中國“四大發明”瑞安有其二。

  造紙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溫州“紙山”澤雅和湖嶺沿用古法造紙,這紙叫屏紙,是蔡倫造紙的延續,是古法造紙的活化石。

  作為溫州竹紙制作技藝,2007年6月,澤雅屏紙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2月,湖嶺屏紙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福建南屏遷來重操舊業,

  水碓紙坊里產出的紙,依舊叫“南屏紙”

  溫州紙業起步早!夺,嵳劇份d,溫州在唐代就已經生產蠲紙。從唐至明初,蠲紙為朝廷貢品,朝廷在溫州設有造紙局。明宣德五年(1430),溫州太守何文淵體恤民情,奏請水質渾濁,不宜再造蠲紙。朝廷準奏,停貢蠲紙,撤掉造紙局。

 。ò俣劝倏疲侯茫╦uān)紙,唐宋時杭州、溫州等地所造紙名。紙質潔白瑩滑,故稱。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臨安有鬻紙者,澤以漿粉之屬,使之瑩滑,謂之蠲紙。蠲猶潔也。”)

  溫州蠲紙的停產,與竹紙技術的興起有很大關系,也給了澤雅和湖嶺“紙山” 以發展契機。

  據說,紙山先祖原籍福建南屏,后晉天福二年(937),為避內亂而遷徙,在遠離亂世的澤雅和湖嶺山坳中定居下來。他們看到當地竹茂水豐,具有造紙的兩大先決條件。于是他們重操舊業,以竹為原料造土紙,做出的土紙,依舊叫“南屏紙”。

  民國《瑞安縣志(稿)》載:土紙種類有花簽、南屏八寸、六九屏、二細等,年產量一百萬公斤。當時槽戶均在陶山區(原湖嶺屬陶山區),土紙品質粗松,缺少韌性,本縣都藉作冥錢,俗名九十紙、衛生紙,運銷外省。

  水碓造紙作坊群分布在三十二溪兩岸,

  有串聯式“六連碓”

  “竹”與“水”,造紙必備的東西。

  金潮港的支流三十二溪上游,溪流密布,水源充足,水質清澈涼滑,酸堿度適中,適宜打漿造紙。這里地勢開張,溪水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宜于建造水碓。這里滿山種竹,水竹、綠竹、單竹、毛竹,造紙原料充足。

  湖嶺“紙山”至今仍保存著不少完整的水碓造紙作坊,依次分布在三十二溪的兩岸,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在頑強地延續著。水碓和造紙作坊群掩飾在秀麗的茂林修竹之間,錯落有致,古樸自然,與天然山水渾然一體。

  有關資料上的湖嶺水碓造紙作坊遺址,抄錄如下:(一)趙龍岡碓遺址:位于婁山溪的東岸。(二)東元六連碓造紙作坊群: 三十二溪支流源頭。(三)侯垟水碓造紙作坊群:在三十二溪源頭的白山嶺溪、紙甕頭溪和戴瑤溪的兩岸,水利資源豐富,山上竹子叢生。(四)下瑤五連碓造紙作坊群:分布在三十二溪下瑤段的兩岸,下瑤五連碓中有一座古時是用來搗米的,后來改為搗“刷”。(五)周垟水碓造紙作坊群:分布在三十二溪中段流域,有周垟上、周垟下、周灣、直坑、尾垟下、山坑等村的數十處水碓、紙槽及竹塘等。 (六)下者四連碓:位于三十二溪西岸的下者村,三十二溪穿村而過,水利資源豐富,且周邊眾山多種植竹林。

  水碓結構巧妙,能帶動150公斤的碓頭。東元村有六連碓,利用溪水落差大的優勢,科學設計壩和渠,第一座水碓的尾水作為第二座的頭水,第二座的尾水作為第三座的頭水,以此類推,串聯式建了六座水碓,足見其水動力與機械制造技術。

 。ㄦ溄樱簼裳拧八倪B碓”造紙作坊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澤雅水碓坑村2009年入選第二屆中國景觀村落。)

  竹、料、刷、漿、紙:

  工藝流程與《天工開物》的記載相吻合

 。ㄥX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關于紙的定義:將在水中搗碎的纖維體置于精細的簾席上,讓水流去,再將剩下來的一層纖維體晾干,這就是“紙”了。)

  紙農介紹,屏紙以水竹、綠竹、單竹等叢生竹和嫩毛竹為主要原料,經過竹、料、刷、漿、紙五個環節制成。

  竹:砍下竹子,剔枝除葉。用竹篾打捆,運到場地做料。

  料:把竹截成1米來長的段,用錘子將竹錘裂。一摞摞扎成捆,垛成堆,晾干備用,這叫做料。

  刷:把竹料疊排放進腌塘中,投入礪灰進行腌制。腌制就是去除竹料中的木質素,提純植物纖維。紙農叫這種腌制的竹料為“刷”!八ⅰ痹陔缣林薪萜陂g要上下翻動,使腌制均勻,這叫翻塘!八ⅰ 漚熟了要從腌塘中撈起,曬干備用。

  漿:在水碓里,把“刷”放進搗臼中,利用水碓將其搗碎成紙絨。要用手不停地進行翻動,使之均勻。這叫搗刷。

  紙:撈紙是造紙工藝中決定質量、耗料的關鍵一環節。撈紙在紙槽中進行,紙槽分大小兩槽。先在小槽里踏刷,再轉入大槽放為紙漿入簾(紙簾是撈紙的主要工具,用竹拉成細絲,織成紙簾)。撈紙后,將一張一張濕紙重疊上去,積濕紙如墻,叫“紙墻”。用3米多長的壓秤、繩纜、擂杠等,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壓干紙墻中的水分,這叫壓紙。最后是分紙、曬紙、理紙、拆紙、打捆、印記等。

  屏紙生產技藝全靠家族傳承與師徒傳承,憑悟性與實踐,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曬、雨淋、腌制等方法,自然天成,沒有具體的理化指標,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紙業有諺:“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边@里的“七十二”形容造紙工序繁瑣復雜,不一定是實指。

 。刂萑藢懙摹稘裳旁旒垺芬粫,詳細地介紹了屏紙造紙技術和工藝流程,說有17道工序,109步流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讀一讀。)

  湖嶺屏紙制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一書中介紹的古代造紙生產工藝的流程相吻合!短旃ら_物》的《殺青·第十三》記載:“截斷五七尺長,就于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加工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路面,傾入槽內,凡抄紙槽,上合斗方、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瓋墒殖趾熑胨,蕩起竹麻,入于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后復簾,落于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使水汽凈盡流干,然后以青細銅鑷逐張揭起焙(曬)干!

  湖嶺“造紙谷”,

  紙山遺跡成一道

  生動的文化風景

  紙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紙”應該接下來排在其中。

  溫州造紙業最興盛的時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時在上海打開了溫州土紙的銷路后,繼而逐步運銷至山東、江蘇、福建、臺灣等地。1941年,溫州淪陷,海輪停開,屏紙生產也因此一落千丈,紙農生活便很不穩定。那時“紙山”上流傳著一首民謠:“紙行好,一頭白鲞一頭米。紙行疲,一頭娒兒一頭被(意為討飯)!笨谷諔馉巹倮,溫州航運恢復,上海等地的商販直接來溫州采購,紙業又開始活躍起來。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極力扶植土紙生產,土紙由供銷社統一收購、銷售,一度紅火過,潮基巖頭就是一個收購點。

  然而,古老的造紙工藝在文明進程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生產工藝尚處于原始狀態的屏紙生產已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屏紙生產手工操作難度大,特別辛勞,年輕人多不愿學。大批紙農歇業,水碓與作坊被閑置。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家祝勇寫了《澤雅紙坊》,結尾的一段是這樣寫的:“南屏紙曾經激活了這個偏僻的山區,歷經元明清幾代,至本世紀三十年代,澤雅紙農曾達到近十萬人。連古鎮瞿溪都因經營澤雅屏紙而繁榮起來,屏紙成沓成沓地放進胡昌記、黃子昌、陳茂來這些紙行寬大精致的紅木格子中,紙的寧寂與銀錢的喧響相映成趣。然而這些商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一個個地消失。像農業文明千篇一律的結尾——工業文明來了!

  100多座水碓依然能轉得起來,傳統手工造紙依然是一部分農民的日常勞作方式,被專家稱為“活化石”的土紙作坊與周邊的山水相融,成為一道生動的文化風景。

  “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傳承與展示示范基地”試點項目已落戶澤雅紙山,澤雅湖嶺山水相連,有相同的水碓造紙工藝流程,擴開來說,湖嶺紙山應是示范基地組成部分。湖嶺要有“造紙谷”,傳承紙山文化,開辟文化旅游,因而造紙工藝與設施的保護須引起重視。

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評論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