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紗紙,經過廣泛宣傳,引起了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特別關注。
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博士率聯合國東亞紙張保護研究會加藤章男等專家一行十人,在區縣有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鄉貢川村對貢川紗紙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實地考察調研。
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紗紙,是以構樹皮為主要原料制作的傳統手工紙,主要品種有書畫紙、捆鈔紙、茶葉包裝棉紙、人參天麻包裝棉紙、咖啡鹿茸包裝棉紙、參茸包裝棉紙、各類包裝棉紙等,其具有綿韌、平整和潤柔等特質,產品曾銷往東南亞及美國等地。其生產制作要經過削、泡、蒸、洗、蒸、踩、打、抄、榨、曬、烤等11道工序,古老的整套制作工藝保持完好,與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造紙法完全相同,是造紙宗師蔡倫的造紙活化石。經過廣泛宣傳,引起了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特別關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博士率聯合國東亞紙張保護研究會加藤章男等專家一行十人,經現場認真細致的觀看、詢問、觸摸和拍攝等,認為整套古老制作工藝保持完好,不可多得,產品極佳,并建議要加大保護和開發力度,走出一條集經濟、社會、旅游等多贏的路子來,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