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業家曾說過:我的產品,賣的是小白菜的價,操的是賣“白粉”的心!
一語道出今天中國企業面臨的尷尬境地——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操心越來越多,收益越來越薄。一道簡單的會計問題,已經變成了“司芬克斯之謎”。
中國企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成本狀況?到底還有多大的利潤空間?中國企業究竟還能在這條路上前行多遠?
成本與市場的尷尬,企業的不歸路
中國企業正在邁進一個狹窄的胡同。
壟斷企業們一方面高呼虧損,一方面不斷擴大壟斷空間,輕松堆砌起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更多的民企則在上下游洶涌逼來的成本利刺叢中苦苦掙扎:勞動力價格爆漲,土地價格持續攀升,房租成為不可承受之重,稅負在減稅浪潮中越改越高……
同時,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現實,無情稀釋了企業看起來很寬廣的市場。無序的競爭,同質化的技術、產品和品牌,沒有道德和信用的激烈市場搏殺,把中國企業推向了一條不歸路。
競爭是企業的本能,尋找生存空間是企業的智慧。所以,即使是戰爭期間,也會有企業能活得紅光滿面。但成本是企業的生命線,所有企業的倒閉,都只與兩個因素有關:債務和成本。唯有成本能夠體現出企業經營水平的差異。
發改委告訴我們,要適應過高物價的日子。
企業家天生就是市場的斗士,高物價高成本并不可怕?膳碌氖浅杀驹絹碓礁撸袌鲈絹碓叫,利潤越來越薄,政策空間越來越逼仄,企業卻無能為力——
員工工資不能降,國民收入保障計劃、勞動合同法、民工荒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稅負不能奢望降,只有環保節能、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稅改,從來沒有增稅的說法;
原材料成本不可能降,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能源、資源的不可再生,都是漲價無法反駁的理由;
隱性成本無法降,中國是人情社會,做企業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人情。千年因循的潛規則,單憑一企之力,數年之功,唯余縫隙中游走之力。
中國企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成本狀況?中國企業到底還有多大的利潤空間?所謂的“中國模式”是不是已經走到了盡頭……
帶著種種疑問,《商界》記者分赴貴州、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近十個省市,走進柬埔寨、越南,歷時數月,深入企業,組織了專題座談會,得到了一份份讓人唏噓又相對無言的調查問卷,組成了一份更加沉甸甸的《中國企業成本調查》報告。
有多少企業的成本在上漲?比例是多大?在過去一個月中,我們聯合調查機構,得出了如下結論——
成本數字報告
物價漲了,消費者不好過,更不好過的卻是企業。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成本上漲的面積、幅度與壓力,更甚于產品與服務價格的上漲。在過去一個月中,我們聯合調查機構,得到了這樣一份調查報告——
主要調查對象:生產型、商貿型和服務型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發放問卷248份,回收有效問卷187份,有效問卷比例75.4%,其中生產型企業65份,占回收問卷比例34.8%;商貿型企業46份,占回收問卷比例24.6%,服務型企業76份,占回收問卷比例40.6%。
主要調查范圍:歷時15天時間,調查企業樣本涉及到北京(21份)、上海(15份)、廣東(19份)、福建(32份)、浙江(29份)、東北三省(22份)、四川重慶(32份)、湖北湖南(17份),涵蓋12個省市。
共涉及八個成本調查項目:原材料、市場推廣費用、工資支出、房租水電物管費用、稅金、壞賬損失、社會成本(公益慈善支出、業務招待費用等)、其他成本。
為客觀反映成本變化曲線,設置的企業成本調查時間段為2007~2010年共計四年時間。同時,為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客觀反映出企業各項成本的變化,本次調查數據為企業各項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而非企業支出的絕對成本額。
主要調查數據及分析如下:
原材料:這是本次調查中上漲最明顯的成本指標。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從2008年開始,92%的企業出現了原材料不同程度的上漲。
市場推廣費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企業首先縮減的即為市場費用,與2007年同期相比,59%的企業此項成本占總成本比例明顯下降;2009年,在經受住金融危機考驗后,此項支出明顯加大,有超過50%的受調查企業此項指標的比例加大;在2010年,這一勢頭明顯放緩,企業花錢更小心,有超過四成的受調查企業的這一指標在總成本中的比例無明顯上升,但仍有55%的企業依然認為市場推廣費用在上漲。
工資支出:這是本次調查中上漲比例第三大的指標。從2008年開始,有超過75%的受調查企業的這一指標在總成本中的比例穩步提升。
房租水電物管費用:受土地價格及房價普漲的影響,這一指標在本次調查中排在漲幅榜的第三位,從2008年開始,有約81%的企業此項支出在總成本中的比例不斷攀升。
稅金:在總成本中的比例基本維持不變,稅收制度的改革并沒有讓企業得到太多的實惠。
壞賬損失:從2008年開始有明顯增加,至2010年仍然保持了上漲勢頭。
社會成本:隨著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意識的不斷增強,這一指標占總成本的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和2010年兩年,由于自然災害的影響,企業捐款支出明顯增多,但占總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尚在企業可以承受的范圍。
其他成本:各企業列舉的內容較龐雜,但占總成本比例并不高。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蒸發的資產,企業環環相扣,一方的贏利必然構成另一方的成本。
成本暴漲的邏輯鏈條
中國企業經營成本的上漲,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企業。而且,一定會不斷上漲,還會漲得更快。為什么商品價格漲得這么快?那是因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已經先行上漲。
2010年11月初,央行預計全年PPI漲幅在5%左右。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PPI同比上漲7.1%,主要是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較快。具體來看,5月份,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8%,其中采掘工業上漲31.1%,原料工業上漲13.8%。比較之下,加工工業的上漲幅度卻僅為3.6%。
生產資料的價格如此瘋漲,企業當然會逐步把成本壓力轉嫁給終端消費者。那么,我們再往上推,為什么生產資料會如此瘋漲?它可不可以避免?
企業成本上漲的全球復合性原因
伴隨中國企業數十年之久的低成本時代,也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在過去20多年,中國和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和產品。整個上世紀90年代,雖然世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但成本并沒有過大地增加,因為中印兩國廉價勞工的存在,他們承擔了一般日用消費品的生產時,這些產品的價格自然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降低而走低。這也是所謂的全球經濟的低成本階段。
但當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印兩國經濟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世界工廠”定位,開始謀求更大的發展,大幅度提高了對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帶動了全球原料上漲。同時,美國因為石油危機的影響,把大量農地用于種植玉米以制造乙醇等綠色燃料,侵奪了食品生產資源。
與此同時,中印兩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勞動力的價格逐漸變高,也使世界1/3人口的食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肉食比重大增,養殖牲畜所需要的飼料開始與人爭奪農地。這些因素,自然導致了食品價格的上漲。石油、礦產、農產品等等,幾乎無所不漲。而且這一趨勢很難在短期內得以逆轉。
亞洲崛起,意味著高成本時代就此來臨。有意思的是,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種復合性的成本上漲因素——
首先,從2003年開始,全球經濟也保持了5年4%的增速,資源爭奪變得愈發激烈;其次,由于美元貶值,但資源產品在國際市場以美元結算,美元的大幅貶值勢必引起全球資源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再次,在全球性通脹的預期之下,國際炒家不斷推波助瀾。
種種原因,層層加權,形成一種復合性的成本上漲趨勢。
因此,中國不得不高價采購全球資源。例如山東省商務廳傳出的消息,2010年一季度,山東完成進口額184.5億美元,部分主要資源類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天然橡膠、銅礦砂、成品油、紙漿、植物油、鐵礦砂和棉花的進口價格分別上漲96%、87%、79%、48%、42%、35%和31%。其中,銅礦砂、紙漿、成品油進口價格已接近2008年同期水平,天然橡膠價格超過2008年水平。
面對輸入性的成本上漲,中國企業負擔何其重也。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也出現了一種復合性的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各種材料漲價,土地漲價,各種稅費層層疊疊,一層一層地加上去,都是企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