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行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APP(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值得借鑒
 
http://www.hnckzkzs.com  2010-11-12 《價值中國》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是“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苯衲曛醒胝ぷ鲌蟾嬖凇凹涌燹D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一節中,明確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態勢與中央所提要求尚有一定距離,實際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吨腥A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在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獲得通過,已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但實施一年半來,除少數地方如北京市出臺《北京市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外,全國各地對《循環經濟促進法》還未引起實質性反響,地方政府“雷聲”(輿論)小,“雨點”(行動)也小。《循環經濟促進法》尚未受到應有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缺乏非常成功的范例可資借鑒。事實上目前在國內并不缺乏成功運作循環經濟的生產企業,只是由于我們認識不足,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功課不夠,因此沒有把成功企業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做好。

印尼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屬下的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Asia Pulp & Paper Co., Ltd.,簡稱金光集團APP)現在擁有20多家制漿、造紙公司和近30多萬公頃人工速生林,主要分布在印尼和中國大陸。APP是亞洲最大的漿紙企業和世界紙業十強之一(排名第三),它在中國大陸的產業群就叫APP(中國)。去年初在一次偶然的資料搜索中,APP(中國)在大陸慈善捐款超過5億(現超過6億)元人民幣引起筆者注意,同時筆者對循環經濟產生興趣,于是開始研究APP(中國),認為以《循環經濟促進法》規范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標準衡量,APP(中國)應是大陸運作循環經濟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其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

一、APP(中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

從1992年起,APP(中國)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投資重點,先后投巨資建立了近20家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大型漿紙企業和20多家林場,年加工生產能力超過700萬噸,擁有全職員工3萬多名。APP(中國)漿紙制造業以金東、寧波中華、金華盛、金紅葉、海南金海、亞龍、金桂等企業為代表,這些企業實體的主要技術、經濟、環保指標均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截止到2009年底,APP在華投產的10多家制漿造紙企業,合計環保投入就超過50億元人民幣,全部通過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堆h經濟促進法》給循環經濟下的定義,“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以下是對APP(中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簡要考察。

(一)減量化活動

減量化就是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作為國內最先進的林漿紙一體化企業,APP(中國)長期提倡和支持綠色環保事業,早已把節能減排義務提到日程上來。APP(中國)于2008年6月在造紙行業率先發布《“立足中國、綠色承諾”可持續發展宣言》,通過每季度定期發布公開報告,對人工林可持續發展、企業清潔生產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向社會做出公開承諾,并接受社會監督。APP(中國)憑借“立足中國,綠色承諾”可持續發展項目入選了“2008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案例榜”。APP(中國)在制漿造紙方面有六個重要的承諾數據(2009年數據系四季度相加平均數)

項 目
承諾數據
國家標準
國際水平
2009
2010
一季度
噸紙水耗量
10
1218
9.23
8.68
噸紙廢水排放量
9
20
7.96
7.39
噸紙COD排放量
0.61千克
2千克
0.47千克
0.48千克
噸漿水耗量
28
3541
26.93
24.86
噸漿廢水排放量
17
80
27
16.87
16.32
噸漿COD排放量
2.16千克
16千克
8千克
1.51千克
1.56千克

 

 

 

 

 


 
如上表所示,APP(中國)承諾所有工廠噸紙水耗不超過10噸,比目前國際先進水平的12-18噸少2-8噸,2009年實際噸紙水耗9.23噸,今年第一季度降到8.68噸,只有國際水平的一半;承諾噸紙廢水排放量不超過9噸,比國家標準20噸少11噸,2009年實際噸紙廢水排放量只有7.96噸,今年第一季度降到7.39噸;承諾噸紙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不超過0.61千克,僅為國家新標準2千克的1/3不到,2009年實際噸紙COD排放量只有0.47千克;承諾噸漿水耗不超過28噸,比目前國際先進水平的35-41噸少7-13噸,2009年實際噸漿水耗只有26.93噸,今年第一季度降到24.86噸;承諾噸漿廢水排放量不超過17噸,領先國家標準80噸的78.8%,領先國際先進水平27噸的27%,2009年實際噸漿廢水排放量為16.87噸,今年第一季度降到16.32噸,大大低于國內標準限額和遠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承諾噸漿COD排放量不超過2.16千克,遠低于目前16千克的國內標準和超過國際公認8千克的先進水平,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27%,2009年實際噸漿COD排放量只有1.51千克。在企業環保方面,化學需氧量(COD)是個重要的指標,化學需氧量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嚴重。溫家寶總理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專門提到一項政績,說過去一年化學需氧量比上年減少4.42%,近三年累計化學需氧量減少6.61%;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到“‘十一五’前四年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4.3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9.66%和13.14%”,說明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化學需氧量減少這項環保工作。此外,APP(中國)對紙漿和紙成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也進行了100%合法合規的處理,處理技術和標準達到了國內甚至國際先進水平。

在中國造紙業里邊,對減量化做得最好的是APP(中國)的金海漿紙廠、金東紙業和金紅葉紙業。金海漿紙廠位于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金光集團APP投資106億元人民幣于2004年10月建成,其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噪聲進行治理就投入了24億多元人民幣(在百億元的投資中,環保投入就高達24億元,占全部投入的24%),2006年4月通過國家環?偩值沫h保驗收。金海漿紙廠利用世界最先進的清潔生產設備及有效的“節水減廢”技術開發,大大降低噸漿廢水排放量,平均噸漿排水量約為16噸,為海南省噸漿排水量40噸控制指標的40%和國家標準噸漿排水量80噸的20%,水中懸浮物排放僅占國家排放標準的5.4%,占國家環評要求的45%,清潔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清潔生產要求造紙企業在制漿造紙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同時做到最低的廢棄物排放。據新華網2009年2月26日報道,由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的金海漿紙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專家評審會專家組通過實地考察,認真審核清潔生產工作情況后,一致同意金海漿紙清潔生產審核通過階段性評審,由此金海漿紙廠成為海南省第一家通過階段性驗收的清潔生產試點單位。作為標志性事件,以2008年產量計算,通過實施清潔生產,金海漿紙廠每年減少原水消耗290萬噸,比2007年降低8.2%;減少標煤消耗0.84萬噸,比2007年降低3.2%;相應減排SO2約71噸,減排CO2約2.32萬噸,減排NO2約63噸,削減COD排放700噸。

金海漿紙廠自2004年11月試產以來,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每月對該廠的廢水排放情況進行監測,監測頻次之高在海南省絕無僅有。從2004年11月至2008年8月進行長達近4年的監測,剛開始排放污水的COD日平均濃度,達到海南省控制指標COD平均濃度≤100mg/l的僅占13%。但海南省規定的標準是一個高標準,如果按照原《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WPB 2-1999)規定的400mg/l,該廠只有2.1%不達標。但金海漿紙廠從嚴要求自己,在2007年和2008年共投入近億元,采取八大創新技術措施對原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優化改造。優化改造后,廢水COD濃度穩定控制在100mg/l指標內,最低時COD濃度達到40+mg/l。2008年7月國家環保部對海南省進行減排核查時,對該廠的COD工程削減量予以認可。據核查,該廠噸漿COD排放量只有2kg左右,僅為海南省控制指標4kg/t(漿)的50%和原國家標準88 kg/t(漿)的2.2%,達到了同行業先進水平。

金海漿紙廠利用先進的減量化、再利用技術,將紙漿漂白過程產生的廢水量降至最低,與其它廢水一道經三級污水處理,確保排放指標遠遠低于國家標準。金海漿紙廠的污水通過管道深海排放,在投產前后經過海南環境監測中心站長達7年每月一次的監測,其近岸海域水質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的一、二類水質標準,對海洋環境和周邊農村飲用水源沒有污染影響。在噪音處理方面,根據2005年的驗收監測結果,金海漿紙廠的廠界晝間、夜間噪聲均符合《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 12348-90)Ⅲ類標準。2008年10月,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對該廠廠界噪聲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晝間最大值為53.2分貝,夜間最大值為52分貝,廠界晝夜噪聲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金海漿紙廠一期制漿生產線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超大規模、技術領先的單一制漿生產線,代表了當今世界制漿造紙領域的先進水平。秉持“植樹造林,造福自然;制漿造紙,造福人民”的經營理念,金海漿紙以“生態營林、環保制漿和綠色造紙”來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金海漿紙廠鄭重承諾,禁止采購來自原始森林的木材,并要求漿廠在自己的木材供應鏈中剔除任何來自具有高保護價值的熱帶森林木材。

金東紙業位于江蘇省鎮江大港經濟開發區,通過采用先進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與替代技術,其煙氣除塵率達到99.7%,脫硫率達85%以上,粉塵控制率達95%以上,過程排放廢棄物/再生資源轉化率達到90%以上。其生產成本下降幅度與企業效益提升幅度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作為金光集團APP(中國)的旗艦企業,金東紙業環保工程累計投資已達11.5億元人民幣,約占企業投資總額的5%。金東紙業秉承集團永續經營的理念,不斷實踐著循環經濟和綠色造紙,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金東紙業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孫炳健說,“作為金東的第一位員工,從金東誕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心中就有這樣一個信念——金東,不僅要成為中國最大的造紙企業,更要成為中國最綠色的紙廠!苯饢|紙業在環保建設中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中國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2000年獲得江蘇省政府“綠色企業”稱號;2002年通過清潔生產驗收;2003年獲得“全國環保百佳工程”;2004年作為唯一一家造紙企業,榮獲國家環?偩譃槠髽I環境保護工作設定的最高榮譽“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2006年3月再次榮獲全國綠化委員會表彰,是全國172個“綠化模范單位”中唯一受到表彰的造紙企業;2006年12月,金東紙業被評為“2006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最具社會責任感”前50家優秀企業,并獲特別單項獎“循環經濟貢獻獎”;2007年1月,金東紙業被國家旅游局指定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金紅葉紙業位于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內,于1996年投資10.6億美元建成,從2006年開始,先后在天津、沈陽、成都、武漢、福州、廣東、海南等地設立加工基地,年產生活用紙原紙和成品各40萬噸,是亞洲最大的生活用紙產銷公司。在成品加工工藝中,金紅葉匯集了世界頂級的生活用紙加工包裝設備和60條全自動生產流水線。金紅葉的環境方針是:保護環境,珍惜資源,防治污染,持續改善。金紅葉紙業于2002年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于2005年1月通過換證監督審核。2006年11月,通過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認證;2006年12月,金紅葉紙業生產的“唯潔雅”、“清風”、“真真”紙品榮獲首批“中華環境友好生活用紙”稱號。目前工廠綠化面積已達40%以上,廠區內湖泊花園相映成趣,真正形成了一個綠色工廠。除了注重生產過程的環保外,金紅葉也非常重視產品本身的環保健康,如采用450℃超高溫處理,確保產品安全衛生;采用100%原生木槳,保證原料衛生清潔;不添加任何熒光劑,確保對人體無傷害。

金光集團APP投資近80億元人民幣、正在興建中的廣西欽州金桂林漿紙項目,是自治區確立的林漿紙一體化發展戰略重點項目,也是北部灣經濟區的重大項目。該項目廢水排放的化學耗氧量、生物耗氧量、固體懸浮物三大排放量標準(kg/t產品)的設計標準分別為≤1.4、≤0.28、≤0.42,比國家環保部規定的標準提升近30倍。

為繼續保持和不斷實現減量化的各項世界行業先進標準,APP(中國)發布了06年和07年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報告》,08年6月在造紙行業率先進行“立足中國、綠色承諾”,通過每季度定期發布公開報告接受社會監督。2009年APP(中國)順利完成了“碳足跡”評估項目,成為國內第一家開展“碳足跡”活動的漿紙企業,為公司制訂明確的碳排放基準線和長期科學節能減排措施奠定了基礎,為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盡了一份責任。根據英國節碳基金(Carbon Trust)定義,碳足跡是指“個人、組織、活動或產品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碳足跡評估已經成為一項全球先進企業廣泛采用的抵御全球暖化的自覺行動。APP(中國)率先在行業中實施大規模的“碳足跡”評估項目,是兌現2008年6月《“立足中國、綠色承諾”可持續發展宣言》的一項重要舉措,充分體現了APP(中國)積極推動造紙行業發展,應對資源匱乏、環境污染隱患、經濟責任等挑戰的決心。APP(中國)將評估碳足跡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一部分,目的就在于確保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合格的“企業公民”。

(二)再利用活動

再利用是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而不是把廢物真正廢棄掉。經蘇州工業園區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APP(中國)金華盛公司排放廢水水質達到國家和地方的排放標準,同時該公司2008還開始建設6000噸中水回用系統,2009年建成使用,廢水排放量由原來的18000噸/天降到12000噸/天,中水回用率由8%提高到40%。金海漿紙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領先、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的單一木漿生產線,通過先進的替代技術和資源化技術將制漿及堿回收過程產生的臭氣、白泥,堿爐和石灰窯產生的煙塵,以及過程產生的樹皮、木屑、漿渣等固體廢物,進行能量轉換后再使用于生產過程。由于采用了上述國際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金海漿紙廠各項指標遠優于國家標準,總體指標甚至好于加拿大、瑞典等林紙業發達國家。

在廢紙回收再利用方面,寧波中華紙業以回收廢紙、木漿為原料,用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白板紙機生產工業包裝用紙,年產量達到120萬噸以上。在生產過程中,寧波中華紙業通過采用先進的減量化、再利用和系統化技術,有效回收纖維和造紙白水超出預期,其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等排放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其廢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被最大限度轉化為熱能,其鍋爐排出的廢氣全部達到國家控制要求。鑒于上述卓越表現,寧波中華紙業于1999年成為國內首家通過ISO14001SGS國際環境體系認證的造紙企業,2000年成為全國環保十佳榜首企業,2003年以后相繼被浙江省和國家授予“綠色企業”、“環境友好企業”殊榮。寧波中華紙業也因此成為廢紙回收再利用的典范。

(三)資源化活動

資源化是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APP(中國)的金海漿紙廠污水處理工段產生的污泥,平均每天有700噸左右,2005年7月,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對金海漿紙廠的污泥成分進行分析,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含量較高,N、P、K含量適中,基本具備進行農業及工業資源化利用的條件;污泥所測重金屬含量符合無公害蔬菜土壤質量國家標準。2008年10月,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對該廠污泥進行采樣分析,污泥浸出液的氰化物、氟化物、PH值、鉻、鋅、鉛、鎳、銅、鎘、砷、汞和六價鉻濃度都遠遠低于國家《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GB5085.3-2007)的控制標準,不具有浸出毒性特征的危險廢物。2006年以來,金海漿紙廠先后與有關工廠、公司簽訂污泥綜合處理利用合同,以污泥為原料加工有機肥。

金海漿紙廠在已投資17億元建成一號堿回收系統基礎上,2007年又投資4億元興建二號堿回收系統,2008年5月投入使用,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堿回收系統,日處理5000噸制漿過程中所產生“黑液”中的固形物(TDS),使全廠日處理“黑液”固形物綜合能力達到一萬噸。在制漿過程中,每產出1噸紙漿的同時,還會產出1.5-2.0TDS固形物,固形物溶于“黑液”中,是制漿造紙最主要的污染源。金海漿紙廠堿回收系統是環保制漿的核心系統,專門用于回收“黑液”并循環利用。制漿“黑液”通過先進的系統化技術全部回收并燃燒,其中的無機成分轉化為蒸煮藥液循環使用,有機成分產生的熱量轉化為蒸汽用于發電!昂谝骸边M入堿回收系統后,經過蒸發留下固形物,再經過燃燒、溶解,用產生的熱量將水轉換成蒸汽發電,供給全廠所需的大部分電力及熱源。利用堿回收鍋爐燃燒“黑液”產生的蒸汽發電量,能滿足全廠85%的電力需求,每年可減少燃燒標煤7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131噸、COD18萬噸、廢水2億噸。同時,系統中還產生制漿過程需要的堿,實現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實施循環經濟就沒有真正的廢物,APP中國把污泥加工成有機肥、將“黑液”轉化為電力,變廢為寶,這就是實施循環經濟的結果。

二、科技創新和規模生產支撐的循環經濟

(一)科技創新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支撐

金光集團APP自1992年來到中國,就一直努力探索和躬行實踐林漿紙一體化這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構建“植樹造林及制漿造紙的綠色大循環和廢紙回收還原再生的小循環”,把污染嚴重的傳統漿紙業轉變為符合科學發展的新型綠色環保產業。其全部過程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征,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植樹造林、制漿造紙等經濟活動,把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其全部經濟活動符合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循環經濟三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與三層次(微觀、中觀、宏觀)在林漿紙一體化過程中得到完美體現!皣噎h境友好企業”是國家環境保護部授予企業的環保類最高榮譽,迄今為止,造紙企業獲此殊榮的僅有5家,而APP(中國)就占了兩家,分別是金東紙業和寧波中華紙業。造紙工業在中國幾十年來一直是污染最嚴重的產業之一,中國造紙工業規模小、設備簡陋、污染嚴重,2007年造紙行業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別占到全國工業污水排放總量和COD排放總量的19.25%和34.74%,造紙業在中國幾乎走上了與環境保護相反的對立面。可以說APP改變甚至根治了中國傳統造紙業“白沫噴涌、黑水橫流”的“污染老大”形象,摘掉中國造紙業“白紙黑水”的污染帽子,豎起了中國造紙業清潔生產的一根標桿,促成了中國造紙業從傳統向現代化的革新,而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許多的科技創新。

要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必須有創新科技的支撐,可以說沒有創新科技就沒有循環經濟。在這里最關鍵的是,科技創新的投入、研發與應用主體必須和應該是企業。我國多年來科技創新一直搞不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政府投入,可是政府投入十分有限,所以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講,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關鍵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研究開發的主體和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惫P者研究APP(中國),發現它做到了這一點,大力投資于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真正成了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研究開發的主體和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

2009年3月24日,國家林業局官員在考察海南省臨高縣速生豐產漿紙林基地時說,“企業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APP(中國)在此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弊鳛橐粋高度科學化、信息化的超高效率的現代集團公司,APP(中國)不僅在生產和環保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它在發展人工林方面也有許多科技創新,在推進組培育苗、建設現代化苗木科研基地、科技生態營林以及人工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努力,并且很成功。一是繼續加大現代造林先進栽培技術的研究,進一步建設并強化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林木研發中心及其輻射功能,幫助中國現代造林及育苗技術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二是一如既往采用現代先進造林技術,在政府批準的規劃區內營造政府許可的人工林,努力提高單位面積林木生長量,以滿足中國造紙業日益增長的木漿原料需求。三是對成熟人工林進行科學分期輪伐,每年采伐成熟人工林林木的1/6并立即重植或萌芽更新,保持5/6以上的人工林綠地面積,以維護生態平衡。

(二)規模生產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備條件

造紙業做到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不容易,因為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要做到這個投入,必須以規模經濟作為支撐。2008年7月,APP(中國)董事長兼總裁黃志源先生榮獲RISI《國際漿與紙》雜志“2008全球紙漿業最具影響力人物”并名列第一,RISI對黃志源先生的評價是:“在過去30年中,他將企業從一間印度尼西亞的造紙廠發展成為世界第三的造紙集團。”可以設想,“一間印度尼西亞的造紙廠”不可能發展循環經濟,因為規模太小;“世界第三的造紙集團”,發展循環經濟就有條件了,它能夠做到大投入并且有規模效益。作為印尼最大財團之一的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擁有數百家法人公司和15萬名員工,資產200多億美元;作為金光集團核心企業的APP(中國),擁有3萬多名員工、20家全資或控股的漿紙企業及20余家林場,資產約700億元人民幣,年加工能力接近800萬噸——這就是規模效益的基礎。制漿造紙的清潔生產工藝是以集約經營為前提的,規模經濟在制漿造紙企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沒有規模生產、規模效益,就不可能有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持續和巨大投入。APP(中國)金東紙業是中國最大的造紙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單一銅版紙生產企業;寧波中華紙業是中國最大的工業用紙企業,也是國內第一家通過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的造紙企業;金華盛是中國最大的無碳復寫紙生產企業;金紅葉是亞洲最大的生活用紙生產企業;海南金海是中國最大的制漿企業;亞龍是中國最大的紙制品加工企業。其中海南金海漿紙廠對廢水、廢氣、廢渣、噪聲進行治理就投入了24億多人民幣,如果沒有規模經濟,這些投入就會造成浪費,就會增加企業運行成本而難以維持。因此APP(中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循環經濟和科技創新必須以大企業和企業群作為支撐,才能成功運作起來。

從漿紙生產的外部經濟這個角度講,APP(中國)最值得稱道的是,它以人工造林的速生豐產林作為漿紙生產的可再生資源,一方面綠化環境、改善生態,同時在企業內部成功實現縱向和上下游產業的“林漿紙一體化”生產。林漿紙一體化是目前造紙行業技術最為成熟的一種可持續經營的循環經濟,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林漿紙一體化,拿“龍”來打比方——造林是龍頭,制漿是龍身,造紙是龍尾——這就是林漿紙“一條龍”企業的一體化。APP(中國)將營林、制漿、造紙三個有內在聯系的獨立產業有機整合,使低附加值林業與高端紙產品加工形成整體,通過規;a形成循環產業鏈,提高環保水平,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并對社會和環境回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的原料林建設,既提高了商品用材林單位產量和區域森林覆蓋率,又增加了區域內的木材供給量,而且商品用材人工林的發展,還間接實現了對天然林的保護,兼顧了森林生態效益,實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雙贏。APP認為,只要多種一棵人工林木,人類就必然會少砍一棵天然林木;唯有大力推行人工林建設,才能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保護日漸減少的天然林。作為綠色紙業的代表,APP(中國)先種樹后用材,有系統地進行森林再造,始終將植樹造林與環境保護視作企業生產運作流程的一部分。截至2008年12月,APP(中國)已在大陸投資40多億元人民幣,先后在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10個省及自治區造林近600萬畝,在環保方面除了大面積保持水土、優化氣候之外,對生態建設的貢獻還有:總碳儲量為648萬噸,年吸收二氧化碳796萬噸,平均每年固碳217萬噸,年均氧氣釋放量約580萬噸。造林投資周期長,規;脑炝止ぷ髯龅煤,這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但是由于造林投資需求大、周期長、風險高,同時面臨農村復雜的社會環境,國內許多大型造紙企業都不愿從事林業基地建設,導致我國造紙工業原料緊缺,要依靠大量進口來滿足需求。由于APP(中國)具有規模效益,能夠做到以紙產品的銷售收入反哺人工林場,真正實現“以紙養林”的目標,并完成了“林漿紙一體化”的綠色大循環。因此從外部經濟角度講,APP(中國)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通過數十億、上百億元規模的長期投入,做到自建林業基地,實現了“林漿紙一體化”生產。

三、結語

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人們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但APP(中國)卻通過科技創新和規模經濟支撐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以速生豐產漿紙林作為漿紙生產的可再生資源,在企業內部成功實現了縱向和上下游產業的“林漿紙一體化”生產,把“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整合成一條跨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鏈;而企業的規模效益又有力支持了漿紙林基地建設,從而達成真正的良性循環,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范本和中國現代造紙業的標桿。APP(中國)之所以在環保方面達到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來指導生產和管理,這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思維無法做到的。APP(中國)的“范本”和“標桿”作用,對循環經濟發展和國家造紙業振興規劃的意義非同凡響,其實例證明,改造和革命的經濟學完全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和發展環境。

APP(中國)是一個自覺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2008年6月27日,在中國林產業協會林紙分會舉辦的“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綠色承諾”大會上,APP(中國)第一個以企業公民身份在林漿紙領域向政府和社會作出綠色承諾,承諾內容重點涵蓋了可持續營林實踐、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履行企業公民責任和支持社區建設等方面。與會代表對APP中國的“綠色承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中國林漿紙一體化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對制定我國造紙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諾言實踐和理念倡導,APP(中國)深信:不久的將來,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會攜手共創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和美好自然的生活環境。

APP在中國長達17年的生產運作中,推進林漿紙一體化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力度之大在國內史無前例,而且全球罕見。本著永續經營的理念,APP(中國)一向重視企業與社會和環境的特定關系,努力保護自然,善盡社會責任。在植樹造林的同時,APP(中國)大力加強工廠環保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44億元環保資金,使原來在國人心中“臟、黑、舊”的漿紙廠變為“無煙工廠”、“無塵工廠”、“花園工廠”。APP(中國)致力于將業務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確保生產和經營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都是積極有利的。目前,APP(中國)已投產的10余家紙廠和5家林場,均已通過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為在21世紀成為世界一流的林漿紙一條龍企業,APP致力于實施人工林培育項目,將綠色紙業觀念引入中國,為中國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造紙 ·印刷 ·銅版紙 ·牛皮紙 ·振興規劃 ·紙制品 ·包裝 ·出版 ·金融海嘯 ·環保 更多
·圖文:PT. Pelita Cengkareng Paper 公司業主兼工廠廠長 Hendriko Wijaya(右)與美卓造紙機械(中國)公司總裁亞歷.哈瑪雷在合同簽字儀式上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傳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