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00年代',是值得紀念和回顧的十年,對中國造紙業來說,更是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2000年,中國造紙業的年產量為3050萬噸,居世界第三;2009年,中國造紙業年產量達到8640萬噸,十年翻了近兩番,已成為世界造紙第一生產大國。10年間,現代造紙工業在它的發源地重新迸發出青春活力,中國造紙業解決了生產不能滿足市需求的難題,擺脫了高檔紙品依賴進口的局面,在與世界造紙業巨頭的全球化競爭中快速成長壯大,成為令世界矚目的造紙大國。本文以權威數據為基礎,解讀分析2000年至2009年我國造紙工業10年間的發展,以及中國十大造紙企業的變遷。
一、茁壯成長,中國造紙業全面升級
在北美和歐洲產銷增長緩慢的同時,亞洲地區快速上升,特別是中國,已成為引領全球造紙工業發展的'發動機'。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紙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造紙產量上,從2000年的3050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近8640萬噸,增加了1.8倍,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
據造紙協會2000年實際統計,當時我國1萬多家造紙企業中,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只有32家,3~10萬噸有100家,1萬噸以下的企業還有5320家。在國家開始整治造紙工業污染問題后,近年開始關閉大量萬噸以下的小廠。為了改變造紙落后的局面,國家又多次從政策層面上把造紙行業作為支持技術改造的重點行業之一,才使我國造紙行業中的骨干企業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和具有一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也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大型造紙企業從國外引進了近百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迅速提高了中國紙業的裝備水平,使得企業具備生產高品質紙張的能力。當然,開放中,也迅速成長起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如玖龍、金東、晨鳴、華泰、太陽等一大批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造紙企業中的中堅力量。這些企業在產業規模、裝備水平、產品質量等方面都是行業的佼佼者。也是在這種開放的大環境下,我國紙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至2009年,造紙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數已降到3700余家。且造紙業占工業總產值已超過2%。這些數字增長變化的背后是造紙行業的產業規模、裝備水平、產品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另外,近年來,造紙業的清潔生產技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特別是造紙化學品的發展、大型高速紙機的引進和開發,木漿和廢紙利用率的提升,都大大降低了造紙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造紙廢水治理技術已相當成熟,水污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據統計,我國造紙產量從2000年的3050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近8640萬噸,增加了2.8倍,而COD排放量從當時的203萬噸下降到129萬噸左右,下降了近60%,特別是近年來新建和改建一大批現代化制漿造紙工廠,技術裝備新,管理好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保治理,企業的廢水及排放COD指標都大大低于國家標準,甚至超過世界水平。
另外,萬元產值COD排放量也從0.168噸/萬元下降到0.025噸/萬元,下降了572%。
在參與國際競爭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造紙業也開始走出國門。在紙及紙板出口方面,中國已從2000年的出口65萬噸發展到2009年的405萬噸。特別是進入'十一五'后,出口增速大幅度提高。2007年8月,中國紙業第一次出口量大于進口量。在此過程中,也促使我國包裝紙的快速發展,并形成了巨大產能。目前,在越南、俄羅斯、緬甸建成投產的造紙制漿企業中,都有由我國企業提供的生產線,這些事例也表明,中國紙業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另外,除生產量快速上升外,我國造紙的消費總量也以18%的速度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紙消費國。
二、強勢崛起,十大紙企10年變遷
另外,在中國造紙工業的持續超速增長中,也迅速成長起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他們是當前中國造紙企業中的佼佼者,各具特點,獨領風騷。是把目光集中在近10年的變化上,你會發現,中國造紙行業的發展變遷更是令人驚訝的。
1、一枝獨秀到群雄并起
2000年中國紙業十大榜單由于數據不全,只列了8席,另外2席很可能是金光APP的金華盛紙業和華泰集團。對APP來說,2000年是一個值得特別自豪的一年。那年,金光APP在中國的年產量達190萬噸,即使拆散成單獨的工廠參評,金光APP在十大中占據了3席,旗下的金東紙業、寧波中華紙業,更是雄踞中國紙業十大的第一、第二把交椅。2000年,金光APP是中國紙業的超級大國,是巨無霸,因為它的產量幾乎是第2~第9名的總和,是第二名晨鳴紙業的4倍多,銷售額是晨鳴的4.5倍!那一年,紙業界驚呼:航空母艦來了!
時光飛逝,到2009年,中國十大造紙企業榜單中,雖然金光APP仍以760萬噸的產量仍居第1位,但與第2名的差距已然大大縮小,從2000年的4.3倍縮小到1.17倍。在2009年的十大造紙企業中,出現了3個新面孔:玖龍、理文、博匯,并且,玖龍更是從產量上超過晨鳴,躍居榜眼。2000年曾占據第8位的紅塔仁恒,在2006年以后的十大造紙企業中已悄然沒了蹤影,甚至連前30名都沒擠進。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用在中國紙業近10年的快速發展史是再恰當不過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十大造紙企業名中,除了紅塔仁恒掉隊以外,其他老牌企業依然勢頭強盛。10年后的中國紙業,從此前的APP一枝獨秀、'狼來了'的擔憂中,變成了群雄并起、共爭天下的局面。
2、武大郎選秀到領軍中國
在2000年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擁有1萬多家造紙企業,但最大的規模是年產17萬噸,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造紙企業差了好幾個數量級。難怪乎,當時APP申請建設200萬噸級的金東紙業時,政府審批部門會抱怨申請書寫得太粗心了,連最重要的產量居然都多寫了個零!的確,當時的20萬噸已是中國紙業的最大了。
2000年,隨著金東紙業的投產,中國紙業頭把交椅的產量猛增了不少,似乎中國紙業一下子上了個臺階。但事實上,在十強中,更多的是一、二十萬噸的企業,最低門檻是18萬噸,這在國際上只是入門級水平,根本談不上'大'。
到了2009年,十大的最小產量達到了81萬噸,比2000年當時第二名晨鳴的46.9萬噸還高出60%多;平均產量更是提高到了280萬噸,是2000年40萬噸的7倍。增長速度遠高于同期中國紙業產量的增幅。從十大占中國紙業總產量的份額來看,從2000年的13.1%增長到2008年的32.4%,增長幅度超過247%?梢姡瑹o論從增長速度,還是從市場份額來看,如今的紙業十大,已不是昨日的'武大郎選秀',而真正是'領軍中國'。
雖然,從產量上看,APP對其他紙業十大的領先地位已大大縮小,這主要是由于這些企業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快的要用'驚人'來形容。如晨鳴從2000年到2009年的增幅是1077%,玖龍則更是達到了2900%以上的增幅。事實上,APP中國的發展速度并不慢,其產量從2000年的190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760萬噸,增幅達到300%,高過同期中國紙業產量162%的增幅,這說明APP的發展速度依舊超過中國紙業的平均水平。
從10年后的今天來看,中國紙業,特別是紙業十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使中國紙業逐步擺脫'小、散、差、低、臟'的不良局面,向規;、優質化、環;较蜣D型,使中國紙業的結構逐漸走向合理、健康。在此,中國紙業應該感謝APP,正是APP在10多年前的大眼光和大手筆,超前的規模,一流的設備,先進的環保,使中國造紙企業有了奮斗和趕超的目標,大大縮短了中國紙業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了中國紙業重新崛起于世界!
隨著近些年來造紙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大企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著,2009年前100家造紙企業的產量達到492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8640萬噸的57%,資產合計占全行業的60%以上,排名前100位的造紙大企業已經撐起了中國造紙業的半壁江山。
3、百萬噸規模企業群快速發展
在10大企業中,目前我國紙業達到100萬噸以上規模的企業已有9家,分別是東莞玖龍紙業(652萬噸)、理文造紙(355萬噸)、晨鳴紙業(299萬噸)、金東紙業(228萬噸)、山東太陽紙業(220萬噸)、華泰紙業(155萬噸)和寧波中華紙業(148萬噸)、金海漿紙(112萬噸)和中冶紙業集團(101萬噸),30萬噸以上24家,10萬噸以上有100余家。
另外,近年來,我國造紙大型企業通過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大型企業的裝備水平進入全球先進行列,大型企業已經成為整個造紙行業的主要發展力量,代表了全行業管理、技術和產品的最高水平,是行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品研發、環境保護的主導力量,對造紙行業的產業升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行業產品結構調整、裝備水平提高、管理技術創新、社會責任履行等方面為行業樹立了典范。
據了解,這些大企業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還實現了清潔生產,也使得造紙業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詞。目前,前100家造紙企業生產總量占全部產量的55.74%,COD排放量卻僅占10%,其中有三家造紙企業還榮獲中國環境保護最高榮譽--'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若余下的3600家中小造紙被另外100家大型造紙企業代替,污染卻可降低5倍,可見發展大企業是解決污染、實現造紙業產業升級的最佳途徑。
目前,我國造紙產業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向林紙一體化、經營規;⒓夹g集成化、資源集約化、生產清潔化、產品功能化和循環再利用等方向邁進。
三、調整轉型,期待由大到強的美麗蛻變
在看到我國造紙業快速發展、盤點我國造紙工業輝煌業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是造紙產業大國,遠不是造紙產業強國,中國企業與世界前100名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我國造紙業在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同時,我國紙業也徹底結束了供不應求和生產制勝的舊時代,在行業產能出現階段性過剩下,中國紙業進入了一個戰略制勝的新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造紙企業在企業規模和銷售收入、產業集中度、能源消耗和污染治理,產品出口和國際市場占有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企業規模偏小。近幾年我國造紙工業雖說發展迅速,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涌現出8家百萬噸級的紙業公司,但目前中國造紙企業平均規模僅有2.3萬噸,仍然是世界造紙企業數最多的國家。
據2009年9月出版的PPI公布的2008年全球造紙100家企業排名,全球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有4家(美國國際紙業(International Paper),產量1859萬噸;金光APP,產量1400萬噸;芬蘭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產量1258萬噸;芬蘭UPM(UPM-Kymmene Corporation),產量1064萬噸),超過500萬噸有19家,超過200萬噸有43家,超過100萬噸有87家,214家超過50萬噸。而根據統計,我國2009年產量較大的企業中,產量超過200萬噸僅有6家,超過100萬噸的有8家,超過50萬噸的有16家,超過40萬噸的有29家,超過30萬噸的有43家。
全球最大的造紙企業漿紙產量達到1800萬噸,而中國最大的造紙企業產量只有652萬噸。目前看來,產能超過100萬噸的造紙企業數量仍然較少,而能進入300萬噸產能級別的企業也就是晨鳴紙業、玖龍紙業等極少數企業,因此如果想要打造若干產能超300萬噸的造紙企業,行業的并購重組將是必要途徑。
另外,國際上根據企業的盈利水平,可把企業分為三個等級。年盈利1-2億美元的是小企業,中等企業一般年盈利10億美元,大型企業要接近100億美元的盈利。根據這一等級劃分,中國目前沒有一家大型造紙企業,國內最大的造紙企業只是中等企業。
二是銷售收入不高。2008年世界紙業百強銷售收入合計3228億美元,但2008年我國前十大紙業公司總營業額不及全球十大紙業公司第八名的40%。2009年中國銷售收入最大的企業為45億美元,而在全球100強中已有70家企業超過這一數字。在全球100強中,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有120家,中國只有8家。
三是國際市場份額較少。在全球造紙百強企業中,中國大陸只有三家企業進入名單,同時中國出口數量只有405萬噸,這也說明中國造紙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偏弱。
四是產業集中度較低,2009年全國3700余家造紙企業,年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的僅100余家。而2008年全球造紙100家企業排名中,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有4家,超過500萬噸有19家,超過200萬噸有43家,超過100萬噸有87家,214家超過50萬噸。
另外,全球十大紙業公司大部分都實現了林漿紙一體化,而我國紙業公司也幾乎沒有形成自己的林紙產業,都沒有自制商品漿,優質造紙纖維主要依賴進口,原料成本受外部影響較大,直接導致經營業績的不穩定和利潤下滑。隨著我國造紙工業的快速發展,纖維原料的供給不足,已成為影響我國造紙工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在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造紙原料短缺,可能將是一個最最嚴重的大問題。加上沒有建立有效的銷售配送系統和持續穩定市場的能力,難以保證獲利和規避風險。
此外,目前制約行業發展的四大瓶頸和新問題也已逐漸凸現。一是地域性集中度過高造成資源短缺,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三是造紙機械落后困擾產品水平提高,四是造成嚴重污染有礙可持續發展。
為了治理造紙行業多年的粗放型增長和給環境造紙污染。在政策層面上,從2007年6月起,國務院就制定'節能減排'方案,對造紙業明確提出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并規劃'十一五'期間將淘汰落后產能650萬噸,當年10月,國家發改委又發布了國內首部造紙業規范指示文件--《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確定提出,規模和環保成為造紙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為了降低造紙業耗水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發改委明確要求淘汰年產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年產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排放不達標的年產1萬噸以下以廢紙為原料的紙廠。2010年5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向各地方政府下達2010年18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其中,造紙行業淘汰任務是432萬噸,比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當月初要求的53萬噸增加了7倍。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最新規劃,預計在以此基礎上,會對紙業淘汰落后提出新一輪要求,還將有一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產能將被淘汰,行業洗牌力度進一步加大。
因此,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中國紙業下一階段的核心使命。如何正確認識并積極應對這些新問題給行業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加速產業結構、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不斷提高整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紙業面向2010年所必須做出的戰略選擇。展望未來,中國紙業向世界紙業強國邁進任重道遠,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需要更高的視野和科學的分析、引導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