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持續數月的西南大旱,將中國林業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的矛盾又一次凸顯。作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省份,廣西發展林業采取了哪些措施?發展林業產業與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否矛盾?就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陳章良。
中國經濟時報:山青水秀生態美是廣西的優勢品牌,如何把這個品牌打造好,把廣西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陳章良:溫總理過年時到廣西看望旱災受災群眾時,給廣西的一副對聯中就提到了廣西的“山青水秀生態美”,這是一種希望。廣西地處亞熱帶,溫度好,雨量足,太陽從北回歸線穿過,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換句話說,經濟不夠發達有時未必不是好事,經濟的不發達相對來說反而保護了生態環境。所以我們看到廣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等,正是這些成就了廣西的“山青水秀生態美”。經濟要迅猛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怎樣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這山青水秀的廣西?這對廣西人民來說是件很大的事,也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我們的口號是:要金山銀山,但更要綠水青山。
為了做好這件事,首先必須保持森林覆蓋率,這是至關重要的。廣西的森林覆蓋率達54%左右,現在排全國第四位。今年我們又在不斷地種樹,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7%。森林覆蓋率是山青水秀的關鍵,因此我們要繼續保持。沒有森林是不行的,要不斷地種樹。主要方式是通過領導帶頭,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書記、主席都帶頭種樹。
給我感受很深的是郭聲琨書記去年帶著自治區林業廳領導等相關官員去江西學習當地的植樹造林經驗,因為江西做得很有特色。于是我們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搞好高速公路、一級路、二級路以及城鎮道路兩旁的綠化;第二,搞好大江、大河以及湖邊的綠化;第三,發展人工林。發展人工林既能給農民帶來收入,又能使荒山變綠。
廣西與很多經濟發達地區可能沒法比,但很少有地區能比得過我們的綠水青山,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廣西的綠水青山,同時也要把林業產業發展起來,打造強大的林業工業,林業產值目標是爭取排到全國前五位。
中國經濟時報:廣西是森林資源很豐富的地區,有數據顯示,全國每七棵樹木就有一棵產自廣西,廣西應如何由資源大省向資源強省轉變?
陳章良:廣西氣候條件很好,經過這幾年的迅速發展,已擁有全國最大的商品林。去年,要經過國家批準才能砍伐的林木已達到1400萬立方米左右,差不多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廣西的林業產值目前在全國排第九位。2008年廣西林業產值是600多億元,2009年已上升到82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千億元。如果廣西今年的林產值突破1千億元,那么在全國的排位就會更靠前了。
我們目前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擴大林業工業,提高林業產值。第一,做大造紙產業。以前廣西是自產木材、紙漿然后拿到別的地方去造紙,現在我們正發展林槳紙一體化項目。第二,擴大中密度板的生產。第三,林產加工業的發展。如果今年廣西的林業產值能突破千億元,那么廣西就可以成功轉變為林業強省。我們在努力打造一些大的林業工業企業,其中重點打造上市林業企業,要從資本市場上吸納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林業產業。
中國經濟時報:保護綠水青山與發展林業工業是否矛盾?
陳章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如果我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就可以解決好這一矛盾。在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概念中,我們要有一個很好的保護區,這個保護區要保持不動;但是南方由于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盡管有許多荒山,但通過種樹,再加上氣候的因素,樹長得很快,四年一砍,這就把經濟發展起來,農民積極性也調動起來。大家積極種樹,這就使得商品林發展較好。種了樹又砍伐,聽起來好像是在破壞環境一樣。其實不然。就像農作物一樣,栽培了再種,砍了一片又繼續種上一片,達到一種可持續發展林業的狀態。這就是廣西的森林覆蓋率為什么這么高的原因。已經進入到一種產業化的階段。通過可持續發展,使更多的人愿意種樹。林權改革后,老百姓種樹的積極性會更高。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建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您如何看待?
陳章良:生態補償問題應該重視。百姓守住了一片青山綠水,獲得適當的經濟補償是應該的。舉個例子,珠江的源頭在廣西,為了保護廣東珠江、保護澳門,廣西不能亂砍樹,也不能種桉樹,必須要保護好園林,這需要百姓的保護,也應當給予他們適當的生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