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寧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首批3000多個林權證正式發放,標志著寧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發證工作全面啟動。在這項被譽為“繼農村土地承包后,中國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重大改革”的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寧夏大膽放權給農民,讓農民從生態造林中獲取經濟效益,有效調動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彭陽縣草廟鄉張街村兔灣組農民楊延峰家有4口人,此次林改中,他家共承包了16畝林地,年限是70年!澳蒙狭肆謾嘧C,就像吃了定心丸。”楊延峰說,“以前種集體林,效益好壞和個人關系不大,現在個人承包了,什么收益高就種啥,也更有責任心來保護了。”楊延峰承包的林地原來種植的是檸條和老山杏,拿上林權證后,他準備補種高品質、優質樹苗,把原來的老山杏嫁接,同時在四周種一些紅柳將林地圍起來,還可以養朝那雞,讓山林變成他家的搖錢樹。
據了解,寧夏荒漠化土地多,植樹造林成本較南方高數百倍,而且林業資源總量不大,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過去實行集體林權制,國家投入成本高,農民植樹積極性低,從2009年開始,寧夏探索林改“寧夏模式”,在彭陽、鹽池、永寧縣開展農民承包林地試點工作。所謂“寧夏模式”,即將權力下放給農民,林改的范圍、栽種品種選擇及經營模式都由農民自己選擇,一戶一策,可以一戶承包,也可以三五戶共管一片林,承包后還能流轉。
為加快林改進度,讓農民意識到林改能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同時實現改善生態的效果。林改后,只要達到成活率標準,農民就可以像以往一樣拿到財政補貼,不同的是過去補貼發給集體,現在直接發到承包戶手中。有了這些政策,試點地區農民承包林地積極性高漲,據初步統計,3個試點的生態林保有量增加了20%。